第八章—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杂剧——戏剧形式 元曲

散曲

小令(散曲基本单位)——基本形式 套曲(散套)(套数)

(诗歌形式) 带过曲(小令的变种)

胡适说元曲是一场文学的革命。元曲写爱情以热烈,奔放为美,元曲不仅写爱情,还写情外的“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曾对由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繁兴有过精辟的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徐渭的这一看法大致是符合实际的。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散曲与词相比的特点:1、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2.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通押,更活泼流畅。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以此为长。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课外了解: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帘秀等。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的意趣,又经过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他们对于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

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散曲选集,其中以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人称\杨氏二选\,最为著称。

元前期的散曲创作

作家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书会才人作家。

混迹勾栏,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因此沉沦,倒是在与下层人民的紧密结合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这一类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却是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关汉卿、王和卿(俗,写风流人的韵事)等即是这一类作家的突出代表。 第二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主调非世俗自由,而是隐逸的) 在他们内心深处,倒是不甘仕途失落,并向往实现传统文人价值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归于幻灭,因而叹世归隐就成了这类作家创作的主旋律。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其代表。马致远是元代创作最丰富的散曲作家之一。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总计一百三十多首。马致远散曲艺术特色:1、马致远的散曲则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2、他的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于一炉3、语言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对仗则工稳妥贴,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周德清《中原音韵》赞其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