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五大素养”落实为“三种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将“五大素养”落实为“三种意识”

作者:王艳芝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04期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会议在重新界定基础教育的使命时,提出了为最终实现真正的世界公民的目标而必须予以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是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二是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三是学作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育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就历史教育而言,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包容意识、科学理性意识、民主自由意识等诸多现代世界公民意识。

那么历史人的核心素养又该如何转化为现代世界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呢? 一、历史时空的核心是提供理解之同情的能力

在我看来,时空意识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对“人”和文化的理解能力,是一种把历史中的人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并能够提供理解之同情的能力,这是“和平”意识的源泉。过去的历史教学,我们过多地强调是非善恶的价值评判。这种历史教育培养更多的是爱憎分明的革命者,而非现代社会主义事业该有的具有“现代世界公民”意识的接班人。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应该让我们具备理解人的难处的能力。要知道任何历史人物都只能在他继承了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现实的诸多困顿做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而且选择以后,事情的发展方向又是自己所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因此,所谓的时空观念其实是读到历史中的“不得已”!可以带着悲悯和同情去体会具体的历史中的人决策和行为的酣畅与无奈、纠结和痛苦。我们读到的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粗鄙共存,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用历史的镜子来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就会多了很多对于现实的理解,也就多了许多的宽容与和平。

这种对“人”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今天我们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为广泛和深刻,就更需要今日国民具备更强的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面对异域文化,面对全球化下的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交流多一些接纳,这是中国避免战争灾祸、真正融入世界的关键,更是明日中国的福祉。

二、史料实证就是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所谓证据意识,说到底是一种科学和理性的态度。证据意识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以立场决定是非。胡适先生曾经讲过,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强调的就是这种证据意识和科学精神。从人类历史演变的历程来看,启蒙运动时期确立的理性精神、科学意识,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前进的指路明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成为两面大旗中的一面,之后科学观念、理性精神成为数代中国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实事求是是我党的工作作风,史料实证的证据意识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讲证据,不浮夸,说实话。这是实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关键,也是落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