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俗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

浅议民俗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民俗博物馆发展迅速,但人们对民俗博物馆的定位和认识还不够清晰,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局限。为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陈列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04-02

一、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定位

所谓民俗博物馆就是依托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有形和无形的陈列手段,以保存实现地域民俗特色、对民俗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最大限度的地展示、研究和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目前,我国存在着对民俗博物馆的定位和民族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混淆不清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将这三者混淆不清,其原因在于很多人对民族学和民俗学分辨不清,对生态博物馆的认识不够。在我国,将民俗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混淆的情况比较多,人们很容易想到“民族民俗博物馆”这样一个

称呼。其实不然,民族民俗只是民族博物馆展示的一个部分,只能说它们二者之间存在包含关系。民族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化演进过程、生产生活方式等,其目的在于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以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尊与自信心。其关键在于民族性,这些都有别于民俗博物馆。

另外,将民俗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混淆的情况也存在。如贵州郎德苗寨,有人认为它是利用固有的村落略加修饰而建的民俗博物馆。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座生态博物馆。虽然它具有民俗博物馆的特点,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物,具有自然淳朴的特色,但是,它更多的是具有生态博物馆的特质。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郎德苗寨就应该像贵州的梭戛生态博物馆一样,也被视为一座生态博物馆。 二、 我国民俗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存在形式

1.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遗址建立的民俗博物馆 这种形式在我国很常见,也最广泛。例如,天水民俗博物馆就是利用建于明万历七十年(1589)的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私宅――南宅子的有利地理和资源而建成的一座西北地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居民俗文化

的博览园。祁县民俗博物馆就是在乔家大院里以清末民初汉民族生活习俗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博物馆。再如苏州民俗博物、洛阳民俗博物馆、天津民俗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是在原有的古建筑中成立和建设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它们的优点是复原的民俗陈列和古朴典雅的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观众很容易融入到整个展览中去,使陈列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能将古建筑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相结合,耗资少,效率高。当然,这一类型的民俗博物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人们可能会将眼光更多地放在建筑上,却忽视了藏品本身存在的意义,且大多数建筑为明代、清末或民国初建筑,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展品的选择上肯定是尽量复原明清、民国时的民俗场景,这种情况很多,因此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印象,中国的民俗似乎都停留在这一时期,民俗就应该是这种模式。如上述几所博物馆,大都是复原明代或清末和民国时期生活、婚俗、节俗、礼俗等的展示。最后,这类博物馆有些经常被作为影视剧的拍摄点,虽然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增加经济收入,但这样做很可能造成观众对博物馆内涵的曲解,即民俗博物馆是一个更好的旅游场所。比如山西的祁县民俗博物馆,因央视的《乔家大院》而成为山西旅游胜地,人们前往的目的更多的是旅游,看看真正的乔家大院和电视上的有什么区别,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