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3-1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换热器型式: 列管式换热器 换热面积/m 680.70

工艺参数

名称

管程 循环水 不大于105

壳程 热水 不大于105 85/60 13.89 977 0.546

2

物料名称 操作压力Pa

操作温度(进/出)/℃ 25/40 流量/(kg/s) 流体密度/(kg/m)

流速/(m/s) 传热量/kW 总

2

3

127.29 994.8 0.499

7969.57 356.9

2660

4495

0.000172 8.872 1 碳钢

切口高度 25%

/[W/(m·K)] 对流传热系数/[W/(m·K)]

污垢热阻/[m·K/ W] 0.000344 阻力降/KPa 程数 推荐使用材料 管子规格 管数 管长/mm 管间距/mm 排列方式

8.518 4 碳钢 Ф25×2.5 1632 8000 32 正三角形

2

2

折流板型式(上下) 间距/mm

500 壳体内径/mm

1700

传热面积裕度/% 21.9%

3.7换热器示意图、管子草图、折流板

14

3-1换热器示意图

3-2管子排列示意图 3-3 折流板图

4. 设计总结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和壳体连为一体,管子则固定于管板上,结构简单;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最多,比较紧凑,本设计由于换热任务较大,故管数较多。这种结构使壳侧清洗困难。

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做到:

1、增大传热系数。在综合考虑流体阻力及不发生流体诱发振动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高的流速。

15

2、提高平均温差。对于无相变的流体,采用逆流的传热方式,不仅可提高平均温差,还有助于减少结构中的温差应力。

3、妥善布置传热面。本设计采用合适的管间距和排列方式,不仅可以加大单位空间内的传热面积,还可以改善流体的流动特性。

参考文献

[1] 王中铮,等.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版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 杨世铭,等. 传热学: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夏清,等. 化工原理:上册.2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杨明,等. 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优化设计[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 [4] 王福新,等.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通道设计[J];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1年 [5]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6] 王元文,等.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J]; 广东化工; 2005年03期 [7] 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