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1.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2.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3.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背景材料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内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内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内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己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分配内存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己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内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己分分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
“已分分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分区表
“空闲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struct
{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 //空闲区表
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
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满足作业长度的未分配区,如大于作业,空闲区划分成两个分区,一个给作业,一个成为小空闲分区。
实验中内存分配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即选择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最小空闲分区。 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问题。内存回收时若相邻有空闲分区则合并空闲区,修改空闲区表。
第1页
四、参考程序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define minisize 100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分区表 struct
{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 //空闲区表
allocate(J,xk) //采用最优分配算法分配xk大小的空间 char J; float xk; {int i,k; float ad; k=-1;
for(i=0;i if(k==-1) //未找到空闲区,返回 {printf(\无可用的空闲区\\n\ return; } //找到可用空闲区,开始分配;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小于minisize大小,则空闲区全部分配; //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大于minisize大小,则从空闲区划分一部分分配 if(free_table[k].length-xk<=minisize) {free_table[k].flag=0; ad=free_table[k].address; xk=free_table[k].length; } else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xk; ad=free_table[k].address+free_table[k].length; 第2页 } //修改已分配区表 i=0; while(used_table[i].flag!=0&&i if(i>=n) //无表目填写已分分区 {printf(\无表目填写以分分区,错误\\n\ if(free_table[k].flag==0) //前面找到的是整个空闲区 free_table[k].flag=1; else //前面找到的是某个空闲区的一部分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xk; return; } else //修改已分配区表 {used_table[i].address=ad; used_table[i].length=xk; used_table[i].flag=J; } return; }//内存分配函数结束 reclaim(J) //回收作业名为J的作业所占的内存空间 char J: {int i,k,j,s,t; float S,L; //寻找已分分区表中对应的登记项 S=0; while((used_table[S].flag!=J||used_table[S].flag==0)&&S if(S>=n) //在已分分区表中找不到名字为J的作业 {printf(\找不到该作业\\n\ return; } //修改已分分区表 used_table[S].flag=0; //取得归还分区的起始地址S和长度L S=used_table[S].address; L=used_table[S].length; j=-1;k=-1;i=0; //寻找回收分区的上下邻空闲区,上邻表目K,下邻表目J while(i {if(free_table[i].address+free_table[i].length==0) k=i; //找到上邻 {if(free_table[i].address==S+L) j=1; //找到下邻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