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靠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保护、去修补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衍进的问题。当可持续发展论被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
至今在我国南端热带原始森林中,主要是云南、西藏及海南岛一些极为偏远而狭窄的地区,还生活着一些种群数量很少的长臂猿。它们多数营家庭式生活,即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的小群,营完全的树栖生活。幼猿要9岁左右方能性成熟,每胎产1仔。它们在进化等级上是与人类最为相近的动物。 长臂猿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参与生态系统中一切活动,既可以以其它动物为食,也可能成为其它动物的食物,并受各种密度和非密度因素的制约,而被限制在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水平上。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它们已没有条件再进化到人。 但在远古的历史年代,确有一类猿,它们因某种原因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并最终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进化成了人类。人类作为最年轻的生物,进化的最新成果,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生命史上,掀开了最壮丽,也可能是最悲怆的一页。人类除了仍具有动物的一些属性外,最显的特点是人有了意识,有意识的劳动,有意识的创造,有意识的改造世界,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正常进化被人类所干扰。 人类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以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地球上的万物,都被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即有益于人类和有害于人类。于是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凡是有益的尽可能的被发展扩大。有害的则最大限度的被控制或消亡。在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意识的驱使下,人类的活动连续不断地干扰和改变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严峻的现实已经证明,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可以并正在大规模的改变着自然环境。其结果是,一方面人工选择使生物变异的保存率增加了,培养了很多动植物品系、品种,使生物的进化偏离原有的轨道,偏向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人为的品种,多数已不能独立在野外生存,而表现出对人工条件较强的依赖性,完全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双杂交水稻的品系,还有无籽西瓜,脐橙等植物优良品种,以及集约化的产蛋鸡,人工饲养的美国兰狐,中国的金鱼品系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存空间。而系统中原有的各种生物物种,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先后失败,有的消失、有的种群在人的胁迫下变弱,濒临灭绝。这种影响,对营养等级越高的物种,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如鹰科中的猛禽、金雕、秃莺等,猫科中的虎、豹等,多数已数量锐减,在野外已难以见到,大部分已成为濒危物种,而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一、二、三级保护植物。特别是栖息地的丧失,使物种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往往给一些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的白鳝豚和中华饵,因为长江水电大坝一个个先后建造,阻断了它们生殖迥游的必经路线,虽然政府和保护生物学家为白鳝豚重新提供了一些长江故道作新的家园。为中华饲人工繁育出数以百万计的幼鱼苗,年年陆续放入长江。但最新的讯息是,几年过去了,中华饵已初离困境,而自鳝豚的种群数量仍然在迅速下降。自鳝豚已跌入生物学上已灭绝的境地(胡龙成,1994>,中华鲟也仍未完全脱离险境(何学福,1995>o 二、人类文明的演进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人与自然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中,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课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的发展,也自然的经过了从蒙昧、野蛮,而逐步迈入文明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进入文明社会演替到今,大体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1. 采猎文明时期 在远古的采猎文明时
期,人类的祖先靠采集植物的种子、野生果实、幼叶、嫩枝芽等植物性食物,同时捕捉昆虫、鱼虾和猎取各种兽类等动物性食物为生。因为当时人的群体数量在大自然中的比例还很小,虽然已开始使用工具,但工具都很原始,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还很小,不存在环境问题。 2. 农业文明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前起,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工具进步了,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砍伐森林,或改造湿地成为农田。狞猎发展到人工圈养驯化野生动物,这样粮食和肉类均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对自然界的人为改造、干扰,甚至破坏,也一再引起各类问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继而引起的山洪爆发,导致河流淤塞、改道、决口经常发生,危及人类的生存。 3.工业文明阶段
从公元18世纪起,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围绕牛顿三大定律为理论基础,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飞机相继出现,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流水线生产,使人类劳动出现了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以成百倍、千倍、万倍的提高。丰厚的物质文明,使人类上层建筑一一哲学界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提出了\驾驱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并很快影响全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企图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创造新文明。于是\人定胜天\一度成了我们人类的口号。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湿地改田园,草原变田土。无节制的乱捕滥猎,使千百万年进化发展起来的生物群落,被人类的活动所破坏,大量物种遭到灭绝或进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迫使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索取加剧。这样的情况,首先在工业文明最先兴起的欧洲、北美出现,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先后在这些地区率先灭绝。当进入20世纪,工业文明延伸到全世界各地以后,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酸雨、土地荒漠化和化学品污染,已对全球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正如恩格斯早在1个多世纪之前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多数人已经再也不相信什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认识和提法,\人类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出。.. 4.后工业文明阶段的开始。
到了却世纪末期,世界上部分国家已率先迈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时代>。随着电子时代、讯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已到了成几何级数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提出(邓小平,1978>。.. 这时少数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出现了惊人的浪费。如果全世界都照这样的生活方式消耗资源,要8个地球才能供应得上全人类的需求。然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他们工业文明的初期已被大量消耗掉了,或者还有资源,也要贮存着维护环境。而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国家、地区的人群,只.. 能靠牺牲资源来维持生存。..
于是地球的大环境发生迅速恶化的势头: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南极洲臭氧层的空洞大到2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北两半球上空臭氧层的厚度已减薄了20%以上,短波紫外线的侵袭,已严重威胁全球的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震惊全球的化学公害事件一再发生。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严重的形势教育着人类,人类正在觉醒。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了最新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论\。修补式的保护,事实证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物种的保护,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可能实现人类憧憬的目标。 第二节 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