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二】礼仪、百家思想 一、礼仪概说 1、什么是礼
第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第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定义” 2、为何作礼
《说文解字》:“俗,习也。”指生活习惯。 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民俗的多样性。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形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礼不再是仅仅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为全社会成员取齐的标准。
儒家“因俗制礼”
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就地貌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二是“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施以阳礼、阴礼等十二教。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中华文明,在古代即已声播海外,这种传播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明本身的力量。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应该肯定,中国的礼乐文明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陋俗,加速向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俗到礼,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并赋予鲜明的特色。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
3、礼的要素
1、礼法2、礼义3、礼器4、辞令5、礼容
6、等差:一是“礼有以多为贵者”二是“礼有以高为贵者”三是“礼有以大为贵者” 四是“礼有以文为贵者”
二、中国礼仪文化的理论形态——三礼
1、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2、贯穿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仪礼》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 3、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礼记》<礼记>广泛讨论了礼的本质、理论、运用等问题,富有哲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五礼 分类: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五礼”之说,即“吉、凶、宾、军、嘉”五礼。 《礼记·王制》有“冠、昏、丧、祭、乡、相见”六礼。
《大戴礼记·本命》是“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九礼。
《仪礼》今本十七篇,把礼分成十七种。 1、以吉礼敬鬼神 2、以凶礼哀邦国 3、以宾礼待宾客
4、以军礼摄不协军礼,指军队里的操练、征伐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