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腰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

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

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

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阻络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干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芎6g 当归9g 五灵脂6g 香附3g 甘草6g 羌活3g

没药6g 牛膝9g 秦艽3g 桃仁9g 红花9g 地龙6g。

中成药:活血止痛胶囊,方中用三七、乳香、冰片、土鳖虫、自然铜等药,治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治疗。用法口服,3粒,一日3次。注射用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类。有活血祛瘀,祛湿通络之功效。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水蛭、地龙。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9g 桑寄生6g 杜仲6g 牛膝6g 党参6g 当归6g 熟地黄6g白芍6g 川芎6g 桂枝6g 茯苓6g 细辛3g

防风6g 秦艽6g 蜈蚣2条 中成药:附桂骨痛颗粒、小活络丹。 3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中成药:二妙散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二)、中药辨证外治:

1、中药贴敷:急性期用定痛膏及其他活血止痛类或伤科一号膏药外敷;缓解期及康复期用狗皮膏及其他温经通络的膏药,每日一贴。

2、中药熏洗:

(1)身痛逐瘀汤熏洗一号方加减。

川芎20g 当归40g 五灵脂10g 香附15g 甘草6g 羌

活10g

没药10g 牛膝20g 秦艽10g 桃仁10g 红花20g 地龙10g。

功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2)独活寄生汤熏洗二号加减。

独活10g 桑寄生10g 杜仲10g 牛膝10g 党参10g 当归30g

熟地黄10g 白芍10g 川芎10g 桂枝6g 茯苓10g 细辛3g

防风10g 秦艽10g 蜈蚣2条 功用: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以上两协定方用法:上药加水4000~5000毫升,煎煮20~30分钟后取出,先以蒸气腾洗患处,等到药液稍凉(约60℃左右,皮肤能耐受为适)后可以浸药将药袋置于患处热敷。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每袋药可用2~3天。

适应症:纳入临床路径患者。

禁忌症:有严重心脑血管病、低血压患者、孕妇及六岁以下儿童禁用。

(三)、牵引疗法:电动牵引:采取持续的电动骨盆牵引或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牵引,牵引力为体重的1/5-1/4左右,每天一次,每次10~20分钟,适合于非急性期患者,急性期、高龄患者及孕妇慎用牵引。 (四)针灸疗法及药罐疗法

(1)主要穴位采用腰椎夹脊穴、膀胱经穴和下肢坐骨神经沿线穴位治疗。急性期以每日一针1次,以泻法为主;缓解期及康复期可隔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