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

一位资深记者眼里的真实大寨

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廉肯干的品格,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该是广大农村干部和拿薪水的各级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我在心里敬佩大寨,并为宣传报道过大寨而自豪。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寨这个山村,大寨村的村民和村干部,大寨村的带头人陈永贵和郭凤莲,却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诋毁之声不绝于耳,讨伐之语随处皆见。于是,大寨人开始抬不起头来,见人都好像矮了三分。村子里听不到过去那种爽朗的笑声,山上山下沉寂一片;就连那从前用结茧之手垒起来的窑洞,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得灰暗陈旧,无精打采。

大寨怎么了?咋一下子背时了呢?作为与大寨及大寨

人相识相知的我,也一下子迷茫了!

大寨精神没有过时

大寨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大寨是实实在在的大寨,而不是虚无缥缈由人凭空捏造出来的大寨。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因为大寨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靠着陈永贵带领全村老少几百人的流血流汗,而拼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当年的奋斗史,真可谓是“撼天地,泣鬼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毛泽东主席听之动容,中央领导同志听了也无不为之感动。于是,就有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大寨位于太行山脉中一座叫虎头山的山岭之下。当时全村只有83户人家、360多口人,所种的土地都镶嵌在七条沟、八道渠和一面山坡上。全村总共800亩土地,零零星星有4700多块,宽不盈丈,长短参差,土层贫瘠,又全是无水浇灌的旱地。解放初期,全村平均亩产粮食不足80市斤,村民生活极为贫困。

面对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当时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畏不惧,知难而上,带领村民,又是在山上修建蓄水池,变旱地为水地;又是起早贪黑地搬山填土造平原。就这样,

经过长年累月,毫不懈怠地对贫瘠的山川进行大规模的彻底改造,终于使虎头山上小块地日渐减少,竟奇迹般出现了许多10亩以上、甚至数十亩以上的平展展的土地。与此同时,他们实行科学种田,采用秸秆还田等办法,把所有易涝易旱的耕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海绵地”;与时俱进,在一个难以使用机械耕作的小山村很快实现了机械化,等等。于是,大寨的粮食产量每年都大幅度地增长,创造了山区高产稳产的奇迹。大寨村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村民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总结大寨经验时,就特别肯定了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许多年过去了,回忆大寨所走过的风雨路程,令人感触良多。大寨精神,其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人们学大寨,其实也就是这八个字。而这八个字也正是大寨的真实写照。

大寨没有错,大寨精神也没有错。因为大寨没有让人学自己,也没有能耐让全国各行各业都学自己;大寨精神也不是他们自诩的,而是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总结的。在几十年前,全国到处学大寨,一些政治人物趁机兜售其奸,这与大寨是毫不相干的!大寨只是个小山村,大寨只是在那个小山村里战天斗地,为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他们想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全国那么出名,他们做梦也没梦到,自己之名会让人借去兴风作浪的呀!别人用其名去干什么,他们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