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裡有一個人提出一個疑問,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也是看
過《瑜伽師地論釋》,我也看見這段文,也看見了。在《瑜伽師地論釋》中有一段文如下:「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捨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二諦無倒解故」。這是《瑜伽師地論釋》上的文,這底下提出問題。請問:「情有理無」、「理有情無」如何解釋?
答:這個「情有」這句話,就是我們的執著心上是有這件事。這「遍計所執」是
我們的執著,是我們有這件事的。
「理無」,但是在道理上,就是沒有我們所執著的,沒有所執著的這件事。就是在佛菩薩的清淨智慧上是沒有「遍計所執」這件事的。
比如說一切法是唯心所現的影像,離開了我們的心,這個影像沒有自體的。在我們心的虛妄分別現出來影像的時候,影像本身還是空無所有的,這是在「理無」上說。但是在我們凡夫呢?就不同意這個說法。明明這裡有個房子嘛,明明這裡有老虎嘛,怎麼能說沒有呢?所以「情有」。但是在「理」性上是沒有的。
《攝大乘論》那個譬喻,這光線不好的時候,那裡有一個繩子在那裡盤著,我們看見是條蛇。蛇是沒有的,繩子是有,叫做「情有理無」。這個「遍計所執」──這個蛇是「情有理無」的,是這樣意思。
「理有情無」,就是「依他起」和「圓成實」呢,那是佛菩薩的大智慧上才有這件事。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寂的,是與這樣的事情,能夠理會到這件事,能契證這件事。能證悟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如夢中境、如水中月的、是畢竟空寂的。但是我們凡夫不行,凡夫不知道。不知道一切法是
如幻如化,更不知道第一義諦,所以是「理有情無」,這麼意思。
問:請問「二諦無倒解」,指的是那「二諦」?
答:那還是簡簡單單的說好一點。就是一般說的「世俗諦」和「第一義諦」,就
這麼簡單說好了。如果說四種二諦,慢慢的再說,就這樣好了。
而這件事,這個《遁倫記》上它也是「十番兩緣」,它沒有說,它沒有講那個。沒有講那個,但是這裡面也有這個義,也是有的,也還是有這個義的,義並沒有失掉,還是具足的。
你們可以知道它是在那裡吧?「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這就可以包括那件事,包括了那個疑問在內的。「第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其實這也就是,這就是你說的那段文,它比較略了一點。「為顯三性有無」,就是「情有理無」、「理有情無」,就是這個意思,也就包括在內了。
我們剛才講的這一大段,就是從《玄奘法師傳》引來的這個,可以寫一篇文章。你可以寫出個題目來,將來我們若是有雜誌出版,你就可以寫一篇文章。「他為什麼要到印度去?」這可以寫一篇。
問:請示院長,有一個小小的疑惑就是在第三頁:「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恆於夜
分從知足天」來說法,為什麼彌勒菩薩他會選擇在晚上的時候來到世間為大眾說法?
答:大概白天大家工作忙,也可能是這樣子,有可能是這樣子,晚間有時間。 問︰是不是印度的天氣也比較熱,晚上比較涼快? 答︰對!也可能是這樣,也是的,可能是。
問:請問師父,昨天您講因果空或不空的問題,如果用因緣法來說,因緣法的話,
師父您說「此滅故彼滅」。那如果就因緣上來說,如果這個心清淨的話,那我們常聽說「心滅罪亦亡」,是不是這樣說,就是你的心清淨的話,等於在因緣上來說就滅了。那這個用唯識來說的話,遍計執是畢竟空,依他起是如幻有。因為是如幻有,所以心清淨的話,就不起遍計執。因為不起遍計執,就把雜染的阿賴耶識統統都轉成清淨的,都是變成圓成實了。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圓成實的自性也是空,那這樣就可以把這三個套起來說,就是因緣自性空和唯識依他起、圓成實這三性套在一起說,可以嗎? 答:也可以。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句話的確是很好,但是你若是去講的話,你還要思惟一下︰怎麼叫做「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們誰願意解釋這句話?怎麼叫做「心若滅時罪亦亡」?
生答:是不是把所有的阿賴耶識種子都從雜染變成清淨,那個時候等於說是不受。 師答:也是的,是的。但是明白點說呢,就是執著心滅了。心還是在,心不能滅。
比如說佛,有個離垢識,他還是有識,心還是沒有滅。阿羅漢他也有分別心,他這個明了性的識還是在。那麼怎麼叫做「心若滅」呢?所以應該是執著心滅了。執著心若滅,「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心若滅時罪亦亡」,應該分兩個意思說。第一個意思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如幻有不真實,是畢竟空的。你若證悟了這樣的真理的時候,你就和真理統一了,能和真理統一。不是用嘴巴說的「這是我所說的真理」,我的心能說出這句話,表達這個真理,不是這個意思。這樣子是不能滅罪的。 是說你和那個真理統一了,就是變成一體的了,不是彼此對立的了。你若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