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培智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吴丽萍

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8期

摘 要:培智学校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教学之中。这是对培智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也能够让培智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与情境的创设中更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语文。本文将从语文教学回归家庭生活、语文教学联系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培智;生活化;家庭;学校;社会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生活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要注重拓宽生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课程的整合,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培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服务学生的生活为目的,以学生走向社会为导向。那么如何体现教学生活化,让培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教学回归家庭生活

家庭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家庭里学生能获得很多知识,对于培智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客厅》这一课时,我让家长们拍摄家中客厅的图片发给我,课前我把这些图片做成PPT,上课时孩子们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上发言积极,在课堂学习中不仅知道了客厅里都有什么,还能利用图片说出“客厅里有……有……还有……”。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当天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给家长介绍家里的客厅。这样做一举数得,既复习了当天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让孩子们明白了客厅的作用以及里面有什么,又让家长检查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们对这种形式的家庭作业非常认可,他们的配合度特别高。所以说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家庭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帮助培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家庭生活,语文教学要回归家庭,使学校生活化教育成果得以巩固。 二 教学联系学校生活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事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比如在教学《文明用餐》这一课时,如何让这些培智学生理解枯燥的课文内容呢?我把孩子们平时吃饭的情景拍下来做成多媒体课件,对照课文里的要求来讲解。场景一:学生们边吃饭边大声说话对应“保持安静”;场景二:有学生打饭时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队,吃饭时抢座位对应“遵守纪律”;场景三:个别学生浪费粮食,倒掉吃不完的饭菜对应“爱惜粮食”。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学校中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学生,把活生生的学校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对比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使学生明白了怎样做才是文明用餐。从那以后学生们用餐时互相监督,不插队、不说话、不浪费,做到了文明用餐。这样把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真实的学校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坚持去做,错的坚决不做,利用语文价值导向帮助培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 教学走向社会生活

培智学生由于脑功能发育障碍,认知能力较差,缺乏生活经验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障碍。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对于中度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只有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到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所以我们自然也要将语文教学回归到社会生活。比如《红綠灯》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上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去观察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让学生观察红灯亮时车子和行人是怎样做的,绿灯亮时又是怎样的。这样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更能认识和理解这些生活中的交通设施的用途。 第二课时的时候,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规则后,我首先让学生利用走廊里的教具,演习过马路。这样让他们脱离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儿歌;然后,老师再次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马路上,让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交通信号灯并走过十字路口,学生真正学会了怎样过马路,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这样的教学把枯燥的交通规则变成了亲身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加深了培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他们亲身体验了学习知识的过程,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增强了安全意识。

总之,在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生活技能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化的教学能将培智学生的教学还原为培智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化繁为简。作为培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语文课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培智学生能够真正地利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陈伟丰.浅谈特教学校生活化教育的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2017(2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