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晋城市古矿小学 程静惠
一、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怎样的特点?
答: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来看,学生学业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观察为主的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价阶段。 特点:着重体现的是评价的筛选甄别功能。与之相配合的是当时的教材说教意味十足,故事中人物道德形象过于高大,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缺乏现实意义。当时品德课程基本由班主任担任,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进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
2、是开始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学科,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
特点:注重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理,学业评价开始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但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这个阶段产生了将品德课等同于一般的自然学科课程的倾向,学业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测试卷上的成绩。
3、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阶段。
特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看起来似乎又回到第一阶段的通过观察化的评价理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个性更包容,学生们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受到激励。评价主体也不再是仅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自我、同伴、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评价。
4、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催生下的发展性评价阶段。 特点:综合性、准确性、德育性与发展性。
二、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有哪些新理念?举例说明学业评价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的新理念有: (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大班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3)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4)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态度就是高尚的师德,就是始终能保持着对成为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当教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教师一脸怒气地走近学生时,学生则会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教师的“枪口”上。教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学生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教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会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2)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善于从书中吸取前人经验,丰厚自己学识的教师,其课堂也必会因其知识面的广博与深入而大放异彩。除了向书本学习,还得乐于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和自然学习,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成为奋斗的人生、健康的人生、成功快乐的人生。严谨体现在不盲从,敢于质疑。创新是最高境界,要不断探求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普遍真理研究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三、如何理解“面向全体,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谈谈应树立怎样的评价观?
答:面向全体,即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真正关爱学生的老师,不会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变化、价值观的形成,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即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动力。
针对《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我以为作为教师应树立如下评价观: 1、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在学生观方面,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2、在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个性发展是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一个班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
生机的社会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和价值,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在行为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教师要培养健全的生命个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在评价中体现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3、在教学行为评价中,追求教育公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一个老师一堂课从头自尾是叫举手的孩子回答,就缺失了一些教育公平。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反思,并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四、结合你的教学实践简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答:品德与社会作业的类型: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作业的设计既要以基础性为主,又要适当进行拓展,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讲究合作,亲自实践,以引导他们转变其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赋予品德与社会课作业更大的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题型的设计,可结合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类型包括口头表达式,书面式、实践式。例如:口头表达式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类作业低年级较多。书面式作业又包括问题式、制作式、调查、观察等。这些作业有的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有的需要在课下完成,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与安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业的特点:要明确作业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业的设计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潜能,并成为他们成长的履历。教师要本着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设计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作业,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们求真向上,用一双聪慧的眼睛去认识和观察世界,从而理解真善美,以此来规范和健全自己的行为。活动性很强,例如,在教授“交通安全有学问”这一课之前,要求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观察记录交通安全的标志、关注交通警察以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规则等。
五、举例说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的过程。
答: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点,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体验与经验,在类型、方式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单一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出现,作业应尽可能地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注重儿童特征,突出作业的简易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不能设计得太复杂,这样会提高难度,达不到好的效果,为此,作业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易行。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的难度也不能太高。
二、发挥学生特长,突出作业的多样性
课程整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作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给予想象空间,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儿童注意力产生的源泉,也是儿童主动探知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强。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的,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而且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
四、利用课程资源,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也给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资料调查式、行为践履式、专题研究式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致力于丰富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的学习活动。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作业类型:预习作业、实践作业、学科关联作业、讨论作业、调查作业、个性作业。
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评价主要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
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的内容:
(一)学业评价关注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业评价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不仅要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更要伴随教学的全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特别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关注学生获得的发展,而不仅仅重视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二)关注过程性学业评价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1)围绕课程目标,解析评价本质。在价值取向上,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又注意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在评价内容上,过程性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张对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这种理念由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而得到落实。在评价方法上,
过程性评价既支持从外部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的测量,同时倡导并更加重视“质性”的方法,强调内部的、开放的评价过程,将评价“嵌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含了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在评价主体上,过程性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整合,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来共同判断这种渗透于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价值。(2)关注学习情感,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面关注,重视学生发展的成长历程,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做到既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又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对行为表现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结合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际做法,透过教学案例,或许可以看到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以及教师的有利影响。(3)关注个性特长,强调综合评价。新课程目标体现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在过程评价中也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的选用、评价结果的呈现,不仅要反映对学生的普遍要求,而且要反映不同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发展的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团结协作、行为规范、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等多方面变化的学习历程,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对具有个性特长或不足的学生应及时给出能充分反映其相关特征的合理评价,就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方法:
(1)观察记录。观察就是应用观察记录表,有意识地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加以整理和分析。对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对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做出记录,有针对性地解决。
(2)成长记录袋。建立成长记录袋来记录学生学习或检测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出的内容。它向学生传递了学习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多主体参与评价。新课程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应多方参与,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同时,过程评价要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初步学会自我调控。
七、探究性作业设计应体现哪些理念?为什么说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答:探究性作业设计应体现的理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该更多地用无形的探究性作业来代替有形的说教。之所以称为无形,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作业,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我们从探究性作业的具体实施模式就可看出探究性作业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一)探究性作业的系统性。活动与活动之间是有联系的,活动与课堂是有联系的,活动与生活是有联系的。每一个活动都不是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