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杜运燮 井

《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3、诗歌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

2、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赏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杜运燮以及“九叶诗派”,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井”的内在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 质疑 讨论 释疑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有一句话说得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方面是说柳永的词作流传之广,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井”对当时人们的重要性。古代没有自来水,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是井水,因此有井台处便是人们的聚居之处,古代的井邑就是我们今天的村落。“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井总是默默地承受人们的汲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一下井的诉说。 二、简介作家作品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20世纪30年代回国。“九叶诗派”成员之一(还有穆旦、陈敬容、郑敏、辛迪等)。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诗文合集《海城路上的求索》等。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之一,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

2.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同学提出诵读建议,老师予以指导。 (明确)语调应适当平静,节奏应适当舒缓。 3.学生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除去抒情主人公还塑造了哪些形象?

1

(明确)抒情主人公——井——“我”,除去“我”还塑造了“你们”(汲水者)这一形象。

2.分析形象的特点

井: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孤独、保持高洁不被污染、深沉、敢于面对、不卑不亢

你们:侵略者、占有者、毁灭者(你们的出现改变了井周边的环境,使其从静默、和谐变成污浊、冷漠) 3.理解重难点句子的含义。

体会“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中“只”“只能”的妙处?

(明确)写出来“井”的高度自信。

“井”的自信来源自哪? (明确)来自黑暗的地层。 五、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讨论“井”“你们”“黑暗的地层”“垃圾”的象征意义。

2.联系背景(课文并没有直接给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注意第3页右下角的诗歌创作时间1944年),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尾声阶段,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秋后之蝗,失败已成必然。

3.学生再次讨论上述“意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井——象征的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 你们——象征的是日本侵略者(由1944年这个背景,以及第二节中你们在“饥渴的时候,离开温暖,前来淘汲,满面的烦忧可以推出) 黑暗的地层——社会最底层的民众

垃圾——侵略者给我们神州大地留下的创伤。 4.讨论,这首诗在当时所能起的作用。

(明确)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去应对民族的苦难。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