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研究及进展

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研究及进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水环境检测工作中应用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进行介绍,通过对相应水环境污染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研究方向的系统研究,明确了生物检测技术对水环境污染的探测。 关键词:生物监测技术;水环境污染;指示生物法;群落结构法 中图分类号:x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1-0115-02

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水环境的监测技术受到环保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前,世界各国对地表水水质的监测仅仅依靠单一的理化检测分析系统。理化监测技术的准确定性定量的研究成果能作为水环境污染的评价以及污染事件鉴定的依据,但理化监测技术难以进行长期而连续的监测,从而难以在水环境监测中持续监测和管理。在全面掌握水质变化特征以及趋势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弥补水环境监测中理化监测技术的不足,生物监测技术逐渐兴起。生物监测通过系统地运用生物反应建立对水环境变化的评价,并将评价信息应用到环境质量的控制程序中。生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在有害物质还未达到水环境系统饱和前,在污染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检测出来,避免了水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的破坏,或者检测出水体中潜在的毒性,从而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危害。 一、常用监测技术

指示生物法。指示生物在一定的水环境中存活,当水环境发生变化时,指示生物将敏感地感觉到水环境的变化状况,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反应,甚至消亡。由此,对水环境生物个体以及种群的变化的判断,能实现对水环境状况以及水质量状况的判断。

群落结构法。群落结构是自然界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依存的一定范围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组成体系。监测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实现水环境水质结构状况的判断。

生物测试法。生物测试法是通过水生生物受到污染后,其产生生理机能的变化而实现水体污染状况的判断。

残毒测定法。残毒测定法是指生物环境中吸收各种污染物质,通过体内迁移、转化以及分配,从而以残毒形式蓄积在生物中,生物中体内的残毒含量将相对环境中污染含量高出较多倍,从而能对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判断。 二、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

相应的研究表明,可利用白洋淀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族变化判断水环境污染程度和自净程度。结果表明,水体上游中浮游动物耐污染种类逐渐减少,广布型的种类逐渐出现较多,在下游,许多正常水体出现的种类都有分布,同时,水体中的原生动物上游的鞭毛虫到中游出现纤毛虫,而在水体的下游则发现一般分布在清洁型水体中的浮游动物,表明从上游到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减轻,水体具有明确而系统的自净功能。

此外,还可用两栖动物的变化趋势实现对水环境污染状况的评价,从而明确水体底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从上游到下游减少的趋势,表明毒杀生物的有毒物质对水体的污染较为明显,并且能根据水体干流各断面种类数的减少状况判断不同断面的污染程度,同时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变化,水底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量以及多样性指数减少,说明该种有毒污染处于发展之中。

三、水体监测技术进展

水体环境污染物质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部分在于对细胞遗传物质造成的损害。由此,水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细胞微核技术以及四分体微核技术,在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染色体受到外界理化因子的损伤的分析以及诱变剂的测试以及筛选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微核在生物细胞内的形成途径以及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已被人们所认可,使用微核测定的方式代替染色体畸变的方法来实现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检测相对简便、快捷,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常用的方式为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技术,是以染色体损伤以及纺锤丝毒性等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检测技术和方法,该技术在环境诱变以及致癌因子的检测和研究中,尤其在水环境污染以及致突变计检测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os显色法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遗传毒性的检测方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