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别称

死亡的别称

红叶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崩、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泰山其颓:崩: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薨: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卒: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死: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卒”、“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疾终”、“仙逝”、“下世”、“厌世”、“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就木”、“殒命”等。

就以吊唁来说,难免接触一个“死”字,但“死”在这种特定场合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只能选取与“死”相近的同义词来代替,如去世、过世、逝世、仙逝、长眠、安息、千古、归天、亡、故、卒、殁、永别、永诀、离开人世、寿终正寝、与世长辞等等。

儿子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做父母所难以忍受的最痛苦的事情,因此人们在提起这样的事情时也是委婉地说出,尽量不涉及死字,而往往用典故。

西河之痛:这个典出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西河”即子夏的代称,后以“西河之痛”指儿子死亡。如左宗棠《与谭文卿》:“顷获函报,知近抱西河之痛,骇悼何言!”张元济《与王国维》:“前闻我兄有西河之痛,正拟趋唁,忽闻文斾已经北行。”

丧明之痛:与“西河之痛”同出一典。钱溯耆《与缪荃孙》:“衡甫兄抱丧明之痛,其儿妇绝粒以殉。”

兄弟

令原之戚:《诗·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钱溯耆《与缪荃孙》:“适溯耆抱令原之戚,神绪不宁,肃谢有稽,正深歉疚。”

鸰原之戚:林则徐《与叶申芗》:“闻仲勤上年因遭鸰原之戚,未肯入闱,谊笃孔怀,洵堪起敬。”

折臂之痛:曾国荃《与郭意城》:“今猝抱折臂之痛,战守之事,助我无人,是真穷且苦也。”

妇女

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人的文学,从“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从褒姒到陈圆圆,从“指如削葱根”的刘兰芝到“似蹙非蹙娟罥烟眉的”林黛玉,从古到今女子们演出了一幕幕粉香脂浓的悲喜剧。正是由于女子的美丽与可爱,使得人们对每一位女子(尤其是年轻漂亮女子)的去世感到婉惜,于是很多好词都成了妇女的死亡别称。 香埋:唐代徐夤《蝴蝶诗》中有两句“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遍绕绮罗衣。”金代元好问也有句诗“京师惜花如惜玉”,后来就有了“怜香惜玉”一词来指男子对女子的怜爱之意。其中的“香”就是指的女子。当然“香”字是形容词,《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又因香味为人所喜爱,故常用作美称用词,特别常见于与妇女有关的事物。如女子的居室称“香闺”、女子的头发称“香云”等等。而“怜香惜玉”的“香”已经成为名词了,是女子的代称。女子死则被称为“香埋”,如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焉。”

玉殒:女子死也多用珠玉璧等贵重物品遭到破坏比喻之。清代洪昇《长生殿?重圆》:“梨花玉殒,断魂随杜鹃。”

璧碎:“璧碎”源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国宝和氏璧,相如奉璧赴秦,见秦王没有给城的诚意,便用计把璧要回手中说道:“大王必欲急臣,臣今头与璧俱碎于柱。”后就取“璧”乃贵重之器义,用“璧碎”比喻女子死亡。如《剪灯余话?凤尾草记》:“生闻女死,托以省姑,走吊焉。至则珠沉璧碎,玉殒花飞,将入木矣。”“珠沉”也是指女子的死亡。

香消玉殒: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九回:“到了次日,凤仙闭户不出,至午后尚是寂然。鸨母大疑,排闼入室,那知已香消玉殒,物在人亡。” 徐迟《牡丹》:“船抵大江中流时,她跃过栏杆,投身昏黑的江水中。尸体已经在下游打捞到了。虽然香消玉殒,依旧面目姣好云云。”

香消玉损:清代缪艮《沈秀英传》:“秀英香消玉损,已返方诸。”

香消玉碎:“玉碎”本指美玉碎裂,既比喻美好的事物不幸损毁,也比喻为正义理想而献身。而与“香消”用在一起时,往往喻称女子之死。《封神演义》第三十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玉碎香销:清代湘灵子《轩亭冤》第七出:“喜今朝玉碎香销,魂游天国路迢迢,此去何须悲悼。”

玉碎珠沉:清代陈端生、许宗彦、梁德绳原著,秦纪文演出本《再生缘》第八回:“若非奎璧生谋意,怎么得,玉碎珠沉一旦间。”

珠沉玉碎: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说着,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绰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诗之四:“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珠沉璧碎:《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天厌善类,珠沉璧碎。”

珠沉玉殒: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乩仙》:“鸳侣方成,鸾俦遽折,珠沉玉殒,蕙折兰摧。”

蕙折兰摧:这个词指女子夭亡。“蕙”俗名佩兰,是一种香草。古人常以蕙心比喻女子纯洁美好的心灵,以蕙质比喻善良的美人。在“蕙折兰摧”中,“蕙”和“兰”比喻女人,是对死者的赞誉。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乩仙》:“怨侣方成,鸾俦遽拆,珠沉玉陨,蕙折兰摧。” 蕙损兰摧:明代梁辰鱼《破齐阵?咏时序悼亡》套曲:“雁来期,正秋风寒云乱飞。把酒对斜晖,问芳卿,为什的便蕙损兰摧。”

捐床帐:“捐床帐”意为舍弃床帐,实指死亡,一般用于老年妇女,如同“捐馆舍”专指老年男子去世一样。唐代颜真卿《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或在宾馆,而无常所。”

文人

历代的文人骚客们谱写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给人们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也给后代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生前或豁达、或飘逸、或端庄、或风流,死了以后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就连死的称谓也与众不同。

地下修文:“地下修文”是文人死亡的别称。这里有个故事:据晋代王隐所著《晋书》记载,中牟县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孔子弟子子夏)在地下(阴间)作修文郎,修文郎有八人,活着时都是圣贤之人。苏韶现在也担任这项职务。(作者按:《晋书》的官修本是唐代修定的,此前《晋书》有很多本子,因魏晋时期,道教较盛,其中不乏神仙鬼怪内容,连官修《晋书》也有此弊。)后来就成了文人死亡的典故,如杜甫的一首哭李常峰的诗:“一代风流尽,地下修文深,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代司空图《狂题》诗之九:“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饥处倒空墙。”据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挽文教授诗》记载,一位姓翁的福建人有一幅对联,不仅巧用别称、对仗工整,亦颇有韵味,对联是: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

修文:唐代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清代陈佩《哭程夫人》诗:“修文应是才人飞,徵到姮娥旧侍书。”

修文郎:杜甫《闻高常侍亡》诗:“历历金华省,亦作修文郎。”

白玉楼:“白玉楼”作为文人死亡的别称,也有一个典故。据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记载,诗人李贺见一个穿粉红衣服的人,说天帝盖成了一座白玉楼,马上如他去当书记官,天上的差使很快乐,一点儿也不苦。之后,李贺就死了。后来“白玉楼”就成了文人上天即逝世的典故。宋代岳飞之后岳柯所写《桯史?王义丰诗》:“碧沙笼底墨才干,白玉楼中骨已寒。”指墨迹用碧沙笼护起来后才干,而那边已人死骨寒,表达了世事无常,命运难测之感慨。元代陈庚《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阙俄成白玉楼。”

玉楼受召:清代周亮工《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李贺而玉楼受召,犹在终贾之年,岂不备极荣休。”“终贾”是汉代终军和贾谊二人的合称,两人都是年少成名,后就用“终贾”指少年有才的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