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分析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并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1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凄凉 千帆过 弃置 万木春 空 歌一曲 翻 长精神 愤懑凄苦 豁达乐观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