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的最高权力的核心,五百多年间,共有二十四个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维系着庞大的中华帝国的运转。在每一座大殿的正中央,高高耸立着皇帝的宝座,而在每一把龙椅的后面,都少不了端端正正的书法作品,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宫殿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今天那些曾经指点天下的帝王们,都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默默地迎接着来来往往的目光。这些气质轩昂的字符,几乎永恒地凌驾于皇冠之上。它们是什么?是文字,是艺术,还是信条呢?

【汉 说文 道 所行道也】

取一锭香墨,细细地研磨,要写的字此刻开始在心中酝酿,在蘸墨的同时,书写者已经在心中将这方宣纸从容规划,棱角分明的方块字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对立中纵横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有无相生间自由地宣泄,这就是中国书法。

1998年,在世艺术之都的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她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她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法国 巴黎】。

中国书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那么一种写字的方法凭什么会被推崇为“艺中之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又是从何而来呢?

【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 教授 白乐朵】

那跟汉字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单字,你拿一个单字,拿拉丁字母中的一个字母,那就不一样,一个字母还是一个工具,就是分析语音的,一个单字其实是一种符号一样。毫无疑问,全世界现在作为一种文字,能够达到艺术这个层次,只有一个,就是汉字。

这是上个世纪初,河南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文的拓片,它的内容是记录日期的“干支表”,这份“干支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几乎同样的内容一共刻了六遍,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刻呢?郭沫若先生认为,中间第四行的字迹精美整齐,应该是老师刻的范本,而其余歪歪斜斜的,应该是学生所以为,就像

今天的儿童练习书法一样。这样的分析也许有些绝对,但毫无疑问,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独特的审美要求。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你看甲骨文或者金文,看起来变幻莫测,一个字的偏旁可以写在这边,也可以写在那边,可以写在上边或者下边,可以变化很多,可是写出来你看,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这方面说起来的话,它本身就有一种艺术的教养。

【德国慕尼黑大学 汉学家 施寒微】

虽然在印刷技术出现以前,欧洲也有教授书法的传统,也要一些书写优美的人,但这与中国的书法不能相提并论。

因为中国或者东亚的书法艺术是对人的性格的一种陶冶,“技近乎道”,当书写的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笔划之美的规律,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但“近乎道”,毕竟还不是“道”,技术和艺术之间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壕沟。 对于外形的华美和书写的流利,是每一种文字都追求的目标。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书写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意境的营造。二十世纪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不是油画家。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汉字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笔画交错的形象所打动,很自然地把它想象为一副副小型的抽象画,而这一点,正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所决定的。

【中国画院 书画家 梅墨生】

就说甲骨文里的“木”字吧,中间一直就像一个树干,下边两笔往下的杈子,杈头就像树根,往上两枝一穿,就是树枝,这就是一副图画。但是它是一种意会的图,那么放两个于是就变成了树林了。两个以上的意思。三个木以上就变成森林。中国人把三称为最多的数,“三生万物”。所以中国古人在造字上,我想说的是很聪明的。

对于汉字的魅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对比英文、法文后,深情地描述道: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正是汉字这种独一无二的表意特征,促使书写者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同时,努力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写个“虎”字,便虎虎生威,写个“龙”字,就风云变色。

“书者如也”,书写是终极目的就是要体现我们心中对于事物万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划表现出物象之本,这才是中国书法所谓的“道”。因为有意境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从而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毛笔是在文字以前就可能被创造出来了,这是我们亲眼可以看到。所以把毛笔移用于文字的书写之上,因为毛笔本身的特点,是它运笔可以轻重疾徐,就会产生一定的艺术特点。由于它正是由彩陶艺术方面产生的一种工具,所以它就带来艺术方面的一些特色。

【俄罗斯科学院 院士 马斯洛夫】

我的书法老师对我说,书法的第一笔起了决定作用,第一笔划清了黑与白的界限,有与无的界限,就像中国的“阴与阳、虚与实、上与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的特质正是生生不息,在这稍纵即逝的过程中,每时每刻,人人都在塑造着自己。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是不是也在于此呢!在没有下笔之前,眼前只是一张白纸,世界还是虚无,在落笔的一刹那,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便跃然纸上,尽管只是单纯的线条,尽管只有黑与白两种色彩,但生命的痕迹,时间与空间,就在这一刹那化作了永恒。这一刻,究竟该怎样落笔呢?

【汉 说文 道 刑】

公元649年6月,长安城花红柳绿,但皇宫里却静寂得令人窒息,病榻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经奄奄一息,他用最后的力气恳求自己的儿子,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书法要录 唐 张彦远】。我想向你求一件东西,如果你真的孝顺的话,怎么能够违背父亲这最后的心愿呢?【陕西 西安】 皇帝,以中国人最珍视的情操“孝道”来考验他的继承人,这无疑的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昭陵六骏 西安碑林博物馆】。那么究竟是什么宝物,让一代帝王李世民无法割舍呢?【昭陵 陕西礼泉县】

【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叶培贵】

这件作品就是赫赫有名的《兰亭集序》,可是如果我们去还原一下,当时这件作品产生的情景就知道,对于书写者,对于当时参与这件事情的人来说,这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