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资格2006年1月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3.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____。

24.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过程中实现的。

25.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____。

2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____的品质等。

27.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指的是____。

28.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____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29.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对____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30.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评价模式是____模式。

3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____,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32.训练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活动的最好载体是____。

33.在我国。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主要是人身权和____。

34.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一种以____为中心的管理。

35.教学计划的核心是____。

3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____的教育。

37.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____。

38.在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____。

3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

40.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42.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何影响?

4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44.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

45.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46.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学德育方法中的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的方法?应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方法?

2006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A 3.B 4.C 5.A 6.D 7.C 8.D 9.C

10. D 11.A 12.A 13.B 14.B 15.C 16.D 17.D 18.A

19. B 20.D

二、填空题

21.专门职业(专业)

22.助产术

23.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24.社会实践

25.学校教育

26.处理人际关系

27.教育理念

28.朋友式

29.学生

30.目标评价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31.德育规律

32.班集体

33.受教育权

34.自我管理

35.课程设置

36.习惯

37.备课

38.理解教材

39.京师同文馆

40.择业指导

三、简答题

41.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42.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3.①转变课程功能;

②调整课程结构;

③更新课程内容;

④转变学习方式;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⑤改变课程评价;

⑥改革课程管理。

44.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以便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5.①有助力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四、论述题

46.(1)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2)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3)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奖励一般包括下述几种: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处分。

(4)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