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太原理工大学

1.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

2.按照评价方法的特征,可以将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 3.安全评价的原则: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和针对性

4.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先开创了化工生产安全评价的历史,开发出了“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部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最早的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的表现是1976年日本颁布的“化工厂安全评价六阶段法”

5.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6.安全评价程序: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7.四类安全评价的特点、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1)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是一种预测性评价,以拟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2)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的活动。是一种检查性的安全评价,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3)安全现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4)专项安全评价: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及建议(5)联系和区别:安全预评价在系统设计之前进行,对其后诞生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有害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指导系统设计,使诞生的系统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现状评价同在系统诞生后有效 寿命期内进行,前者是系统诞生并经过早期故障阶段刚进入系统有效寿命期时进行,以达标为目标。后者是在系统寿命期的中、后期进行,以持续改进为目的,从本质上看 ,安全验收评价是种特殊的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是在系统寿命期内进行的安全评价。其目标是多样性的,可以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也可以是针对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

8.(1)故障:元件、子系统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功能,因而完不成规定的任务或完成的不好。(2)故障类型:指元件、子系统或系统发生的每一种故障。(3)故障等级:指根据故障类型对于子系统或系统影响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等级(4)故障概率:指在一特定时间内,故障类型所出现的次数

9.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的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直观、易于企业的同步管理,是最基础,最简便最广泛应用的系统危险性评价方法。缺点:对系统安全结构的控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主观和经验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一些主观指标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静态评价方法无法做出系统的整体的动态安全评价主要

安全评价目前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安全评价通则》。 安全标准分类:

1) 按来源分类可分为4类: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国际标准和外

国标准。

2) 按标准法律效率分类: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3) 按标准对象分类: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 风险判别指标:安全系数 安全指标 失效概率

10.常用的安全评价原理有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和量变到质变原理 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1.系统性质: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整体性、适应性

1. 系统工程:以控制论和一般系统论为方法论,以信息论作理论指导,以行为

科学和工程科学为背景,以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作手段,力争发挥系统的最大效益和功能,达到最优设计、规划、决策、控制和管理。 2. 系统工程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满意性、

3. 系统评价:是对系统开发提供的各种行为方案,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

等方面予以综合评定,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从而为系统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4. 系统评价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 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2) 要保证方案的可比性 3) 评价指标要成系统

4) 评价指标符合国家方针政策 5. 系统评价步骤和内容:

1) 明确系统目标 2) 分析系统要素 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4) 制定评价结构和评价准则 5) 评价方法的确定 6) 单项评价 7) 综合评价 6.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在掌握大量调研预测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拟定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并从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组织实施的全部行为过程。 7. 在决策中经常用到的概念有:准则、指标和属性

1) 准则与标准同义,是衡量、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是事物对主体的有效

性的标度,是比较评价的基准。 2) 指标:能数量化的准则常称为指标 3) 属性:是物质客体的规定性

12.决策要素由决策单元、决策环境、准则体系、决策规则等组成

1) 决策单元:决策单元通常包括决策者以及用以进行信息处理的设备 2) 决策环境:决策环境即决策面临的客观条件,也称客观要素、条件制约

要素、不确定的无形要素,主要包括决策问题的具体情况,决策者掌握的情报信息以及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3) 准则体系:所谓决策准则体系是指决策问题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系。 4) 决策规则:所谓决策就是要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用以付诸实施的

方案,作为最终抉择

1. 安全决策:就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特定安全问题,遵照安全

标准和安全操作要求,对系统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运用预测技术手段,对系统未来事故变化规律作出合理判断,并对提出的多种合理的安全措施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判断,从中选定最优方案予以实施的过程。

2. 安全管理的决策区分为3个主要层次:执行层,计划、组织和处理层,构

建和管理层。

3. 价值指标有3类: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安全价值属于社会价

值。

4.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路的发展大致

经历了3个阶段: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理论。

5. 安全控制系统:是由各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安全因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

安全特征和功能的全体。

6. 安全控制系统分为:宏观安全控制系统和微观安全控制系统。两者的区别

和联系:

1) 宏观安全控制是以整个系统作为控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

险进行控制。它接近于上层建筑范畴,一般是指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管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应用安全监察、检查、经济调控等手段,实现整个社会、部门或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的全部活动。宏观安全控制系统是以各种生产系统为被控系统,以各种安全检查和安全信息统计为反馈手段,以各级安全监察管理部门为控制器,以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指标为控制目标。

2) 微观安全控制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对象,以系统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对

危险进行控制。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随着对象的不同,措施也完全不同。微观安全控制系统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被控制系统,以安全状态检测为信息反馈手段,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为控制器,以实现安全生产为控制目标的系统。

3) 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13.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种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

(2)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

(5)伤害:即为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14.第一类伤害:是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损坏阈值而产生的。例如 机械能 热能 电能 化学能 电离辐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中毒 窒息 冻伤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