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为学生开出100本书单,
这些书你都读过了嘛?(附书目,请珍藏)
怎么样,各位,双十一手都剁爽没!不管剁没剁爽,是时候放下“屠刀”了,大败之后,还是需要恢复一下元气的。至于怎么恢复?读书阿!没忽悠你,“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道理,你没听过阿。
不贫了,今天的推文很重要,关于“究竟哪些好书值得读”以及“怎么来读一本好书”,要和你探讨下这件事的,不是小编本人,而是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三位大家。 【背景在此】前天,毕淑敏、周国平、白岩松三位名家在101中学聚首,还有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参加了一个叫做“名家带我读经典·琥珀经典文丛书”的发布仪式。简单来说,就是由三位名家共同为学生开出一份名著阅读清单,按照计划会开100本,这些书目由长江新世纪和四川巴蜀书社联合做成一个系列丛书再版(着急看书目的请往下滚屏) 现场,三位名家还分享了自己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以及对于学生读名著的看法(除了书目,这些一定要看,真的会帮助你更好地去阅读)全场都很精彩,三位名家的分享很实用,可以帮你解开对于名著阅读的种种疑惑。(小编回家路上一直在感慨,悔恨当初阿!当年没有爱上读书,真的是因为读错书!)
白岩松:别再强调“某一本名著多有意义了”!每到一个学校,都让我羡慕忌妒不恨(101中学美翻了也是不用说),唯一让我窃喜的是,校服太难看了!(太坏了,还窃喜呢~但是,白岩松老师请一定看一眼我们前两天发的最美校服特辑呀)。 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这上百本的名著有关。名著,首先是很好玩的文学作品,因为写得很好,所以才慢慢变成名著。
但是,我们教育最糟糕的地方是,总要强调意义,说“这本书有意义,你们一定要看”。别!这本书好看,不是因为它有意义,而是它发明了新的表达意义的方式,包括好的一番情节、一番对话,或是好的细节,你会因为这些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别先告诉孩子,这本书多有意义,然后就是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我小的时候知道美和丑的对比,就跟《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相关,这一个人物的形象描写让我知道,原来不能因为人家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现在我反而觉得长得越不好看的人越可爱(开玩笑)。荐书我建议大家最先看《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回到了“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原点问题上。欧洲一个很著名的访谈节目叫《荒岛访谈》,就是源于这本书,北京也做了一个类似的节目,关于两个问题的访谈:如果你去一个荒岛,你就带一本书、一部音乐,你会带什么去?这个问题,你们有答案吗?《鲁滨逊漂流记》不只是书好看,它还诞生了拷
问一代又一代人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什么最重要?以及你会活着吗?这些问题,今天还在向我提问,我也还在回答。周国平:如果一本书你读得像在做功课,赶紧放下吧!我特别羡慕你们(台下的中学生),我少年时代基本没读过名著。其实,我很早就对名著感兴趣了,在我小学毕业11岁时,那时候可以凭着准考证到上海图书馆看书,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拿到准考证后,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结果很悲惨,我看不懂。后来整个初中我都不敢看外国名著,到高中我也只敢看一些,觉得太难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阅览室的墙上贴着一个高尔基的语录,说“我铺在书本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太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了。直到我17岁进入北京大学,我已经不是少年是青年了,我才在一个同学的带动下,发现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这个同学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 我是哲学系的学生,我当时只有两门属于自己的“主课”,一门就是读课外书,读大量文学名著,另一门就是写日记。做这两件事情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想过,我后来会当作家、学者。但即使我不当作家,我也会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读书,真的是在给一个人打底子。我觉得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但是一个人如果经常上网的话,那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如果你没打好底子,你一定会被互联网信息支配,你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给自己打好底子,知道自己的晋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