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婷--中外建筑史课后题答案

(一)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建筑有什么不同?

答:P16长江流域为干阑式建筑(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为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构房屋的实例)。黄河流域为木骨泥墙建筑

(二) 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建筑布局各有什么特点?

答:P19仰韶时期:出现了房屋和部落,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初期---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晚期---西安半坡村遗址,南面是居住区,北端为墓葬区,居住区东面陶窑场,居住区和窑厂及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P21龙山时期:村落时龙山文化的特征之一。龙山时期的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并且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发现了土坯砖)

(三) 商朝宫室的的布局形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p26商朝宫室是陆续建造的,全都是庭院式建筑,单体建筑,后期殷墟沿着子午线大体一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式布局方法,在奴隶制的商朝后期宫室中已略具雏形。 (四) 商朝陵墓的内部结构有何特点?

答:p27墓的形状有“亚”字形和接近正方形两种。“亚”字形陵墓在土层中有一方形深坑为墓穴,墓穴向地面掘有斜坡形羡道;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构成井干式墓室,称为椁;椁中置棺柩,其外表雕刻花纹,饰以彩绘。

(五) 西周时期居住建筑的类型是什么?

答:p30西周有代表性建筑为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从中看出这是一座相当严正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此外,通过其他遗址如湖北蕲(QI)春发现说明干阑式木构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六) 春秋时期筑城的方法是什么? 答:

(七) 举例说明战国时期宫殿建筑的特点。

答:p36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以陕西战国时期咸阳宫殿为例,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八) 战国墓有什么特点?

答:p36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享堂或祭殿。这种把高台与享堂相结合的方法,对秦汉产生一定影响。

(九) 秦始皇陵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p39位于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陵体为三层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陵东1.5KM处,为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埋坑,沿山麓修建东西方向防洪沟。总体来说其特点,秦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十) 汉长安宫殿建设有什么成就? 答:

(十一)四大都城是哪几个?其特点如何?

答:P53-P60

(1) 邺城。平面为长方形,以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住宅,北部为园囿、官署,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交通方便,为南北朝,隋唐的都城建筑所借鉴。

(2) 洛阳。我国五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 (A)

北魏时期:是在西晋洛阳上重建。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道路布置为不规则的方格网。 (B)隋唐时期:隋炀帝在魏洛阳西侧新建,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平面接近于方形,因为是陪都,规模较小,宫城偏于西北,防御措施作了很多。

(3) 建康。地形属于丘陵区,有“龙盘虎踞”之称。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袭

沿用。建康城南北长,东西略狭,周围约里。北面为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大体依仿魏晋旧制。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4) 隋大兴,唐长安。(A)隋大兴:隋文帝建造,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分开,

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建筑的革新之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期遗留的洛阳城,和洛阳很相似,但因为是新建城市,整体布局更加整齐严谨理想化分区更加明确合理,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里坊和市,城内道路宽而直。城内佛寺很多。 (B)唐长安:以大兴城为基础

发展起来,主要宫殿向东移至大明宫,市集集中于东西,四面开门,里坊大小不一,

道路系统交通方便,整齐有序。

(十二)唐朝宫殿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P61以大明宫为例。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位处高低地,居高临下。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为长达数里的中轴线,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轴线上排列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建造对称的殿阁楼台。

(十三)举例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类型。

答:(1)以佛塔为主题的寺院。如永宁寺,主题部分由塔、殿、廊院组成,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虽然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是仍突出佛塔主题。(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例如建中寺。 (十四)举例说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答:

(十五)佛光寺和隆兴寺平面布局和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P67(A)佛光寺:位于五台山佛光山腰,依山势自下而上并沿东西向轴线布置。总平面适应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用挡土墙砌成。主要建筑有大殿、金代的文殊殿、唐代的污垢净光禅师墓塔及两座石经幢。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正殿分为台基、殿身、屋顶三部分,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典型的三段式构图。殿身与屋顶之间安置斗栱,用来承托梁枋及檐的重量;大殿屋顶采用庑殿顶,坡度平缓,稳重舒展,出檐很深远,斗栱雄大硕壮。

大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九开间,进深四开间,平面柱网有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开间,进深两开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这种形式在《营造法式》中成为“金厢斗底槽”,有侧脚和升起。大殿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梁柱结构。

P100(B)隆兴寺:平面呈狭长形,主要建筑自南向北排列于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大觉六师殿一直、摩尼殿、佛香阁、兹氏阁、转轮藏殿及弥陀殿。这是我国典型的佛教寺院布局。摩尼殿:殿基为方形,重檐九脊殿顶,四周正中出抱厦,正面开窗,殿身全是厚墙围绕,大殿外观别致,檐柱有侧脚及升起。转轮藏:二层,重檐歇山顶。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末至北宋期间高型佛寺的特点。 (十六)唐塔的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答:P71(1)阁楼式塔: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塔中的主流。玄奘塔年代最早形制简练。

(2)密檐塔:塔身多数朴素无装饰,但是具有显著收分,塔身建在扁矮的台基上,塔身以

上是层层密叠的叠涩檐。以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为例。

(3)单塔:多作为僧人墓塔,平面多是正方形,但也有六角八角或者圆形的,规模小。例如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十七)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哪几个?

答:P77新疆克孜尔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是历代建造的累积,但也有此时期的作品。 (十八)简述北宋东京城特点。

答:P91城市规模较唐长安小;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在城市布局上打破了里坊制度,形成按行业成街。

(十九)试对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做建造分析。

答:P105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不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高九层,最下层是重檐,共有六层檐。木构架柱网和构件采用内外槽制度,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袱、草袱两套构件。平面采用八角形,同时使用双层套筒式的平面和结构。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所谓的“副阶周匝”。而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的“金厢斗底槽”。各楼层间有平坐暗层,增加刚性,更牢固。上下层柱是用叉柱造,各层都设平坐和走廊。

(二十)唐陵和宋陵两者有什么不同? 答:唐陵:主要运用地形,因山而坟,

(二十一)安济桥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就是什么?

答:P87以一单券越如许长跨,加之以空撞券之结构。大拱由28道石拱券并且组合砌筑而成,两肩各有两个小石券,是世界上显存最古的敞肩桥。 (二十二)《营造法式》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P111内容:是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供工作,由将作监李诫编著,而颁布的。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全书34卷,分五个组成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 特点:(1)模数的制定和应用(2)设计具有灵活性(3)技术经验的总结(4)装饰与结构的统一(5)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二十三)元明清三朝都城及宫殿有何联系?各自有何特点?

答:P121(一)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融汉、蒙文化与一炉,充分因地制宜、利用旧城、兼收并蓄、富有创新精神。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两城长期共存。2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3,适宜的规模和严整的格局。4,居民区和商业街市的分布。大都居民分布的总特点是一皇城为中心。5,城市引水、排水工程。主道与支道分工明确,计划性很强 (二)明北京城:沿用元大都旧城加以改造:1,市区缩北展南的推移;2,城市中轴线加强;;3,增筑外城。

(三)清北京:基本继承了明代格局,局部做了改动:1,充实、调整、改造旧城;2,开发西北郊及南郊园林用地,形成皇家园囿。

(二十四)试分析元明清三朝各宗教的发展对其建筑的影响。

答:P141(1)汉地佛教建筑:A元代一脉相承南宋,构成其禅林的基本布局,即五山十刹; B明代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进一步加深,诸宗归一,相互融合,构成其佛教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建筑以禅寺为代表主体布局的主要形制和特色因此而产生。例如伽蓝殿堂的南北布局; C清代汉传佛教逐渐衰微,而建筑更多的吸收各地民间的工艺技术,采用地方建筑风格,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