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态度转变案例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态度转变案例 第1讲 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的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使自己达到对知识掌握一定程度的方法 朱老师,你怎么理解“学习策略”?

朱: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成为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学生习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零散记忆,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过程;有的学生偏爱对社会现象追根溯源,进行历史的分析,如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方:你刚才说到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区别,经由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历史的学习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郝:原有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次、技能层次和史识及运用层次。

朱: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过程与方法”,其中括号内为原有内容、下划线部分为新增内容: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加深理解)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进程)。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使)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原先放在知识和能力中)、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郝:历史学习方法一直是困惑一线教师的地方,新修订的课标的充实了学习方法的内容,便于操作。为什么会做这么大的修订?我们该如何理解掌握?

方:上述五个方面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次修订的课标完善了历史知识的表述,增进了文明成果的内容,构成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线索-文明成果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对这样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运用三个层面的方法:一是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去理解和判断历史史实;运用延续与变迁去理解历史线索,运用联系与综合去理解和判断文明成果;还会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是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搜集资料、构建证据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更重要的是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探究历史问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探究历史价值的过程。三是历史学习和表述的方法,包括学习历史内容的基本技能和历史学科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即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所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视为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三位一体?

还有一个原因,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美国和世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时空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等五种历史思维能力;并指出这些技能“用五个独立的类别表示出来,但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在开展历史研究建构自己的历史论点时,学生必须能够运用这五类技能”。(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朱:现在已经明白了学习方式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学习策略”。

方:接着讨论第二个关键词“学习倾向”。郝老师,你怎么理解“学习倾向”?

郝:学习倾向包括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学生倾向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我们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含义之一是学生要具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正确态度,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才能理解历史。但现实状况是,学生认为历史是小科,可以死记硬背记忆历史知识,上历史课可以穿插做数理化作业。

方:能否这样理解:学习方式包括学习倾向和学习策略,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也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倾向。学习方式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二、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郝: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层面,“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方:明确了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内容(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前提条件(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和目标(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朱:在课程目标层面,完备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具体规定了历史思维、历史研究和学习及表述的方法,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化。

郝:在教学建议(实施)层面,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学习倾向)。

方:这是新增的内容,从学习倾向层面规定了学习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朱:(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方:这是修订前就有的条款。修订后更关注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表述得更科学。 郝:(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这是新增的内容,规定了学习方式转变的落脚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朱:在教学评价层面,新修订的课标提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具体的做法:“学习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