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作者:廖倩仪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探讨针对钓鱼岛事件网上的言论聚集和舆论走向,归纳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属性和特点,并对“政务微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政府如何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提升新媒体执政能力。

【关键词】新浪微博 钓鱼岛事件 政务微博

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形成的“虚拟性”的群体性事件,即当一公共议题进入到了微博等社交网络时,若关注话题、参与评论并且意见一致的同盟者数量足够庞大时,社交网络上的独立个体相当于是集结成了群体的力量,成为一种蓄势已久的民众参与和民意的聚集。如同传统的群体性事件有集结的地点,微博等社交网络成为虚拟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空间。因此,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以新媒介为渠道的一种虚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以网络语言为途径、以新兴的社交网络为渠道、以表述内容或情绪的趋同为表征,其中微博转发量可作为一项外化的评估指标。 一、新媒介的传播特点

推特、新浪微博、人人网等各类社交网络的诞生,催生了媒介生态的变革。微博等新媒体去中心化、实时互动、传播迅速的传播模式,彻底变革了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由上至下、以点对面、你传我受的单向性传播,媒介的话语不再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在网络上挖掘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信息,使得民众的表达更加开放化和平等化。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正如传媒学者胡泳所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核心特征就是“众声喧嚣”。

微博的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互动式沟通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激发出网民的表达欲和政治诉求,“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民众将微博视为进行公共议题讨论的平台,实现民主实践的公共通道。在意见丰富和多元的微博时代是如何催生出意见极度趋同的虚拟群体性事件的呢?笔者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可寻得原因有三:一是网络社交圈带来的“群体极化”现象。芝加哥大学教授卡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这一假设:团体成员最初就存在某些偏向,并因其偏向性而组成团体;在讨论后,因为缺乏对立意见和争论,人们更强化了原有的偏向,甚至形成极端的观点;二是纽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网民在表达意见是倾向于勇敢的表达出和大多数人意见相一致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所持观点属于小众或劣势群体时,往往趋向于保持沉默;三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意见领袖”在起作用,有研究指出要向成为微博的意见领袖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第一是博主处于信息源的上端,会成为信息的权威发布者;第二是博主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三是博主的发言是否能引发大家的共鸣。”因此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使是在微博等新媒体上,现实生活中的精英仍然比普通网民具有更大的话语影响力从而成为意见领袖。由此可见“去中心化”传播的微博最终仍可能会趋向于某种“中心化”或“多中心化”。 二、新浪微博的虚拟群体性事件分析

笔者通过运用新浪微博的高级搜索功能,对“钓鱼岛”和“钓鱼岛+理性爱国”的精确字段进行搜索,记录从2012年8月14日至2012年10月3日期间(共51天),新浪微博上包含相关内容的微博数量并且绘制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分析微博上虚拟群体性事件的变化趋势,并将折线图的折点同现实中的事件发展相对照,一方面检验理论推断,另一方面挖掘虚拟群体性事件同现实事态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 观察图1我们发现几个重要的折点:

“钓鱼岛”的相关微博在8月15日呈现猛增,8月16日达到小高峰,其后稍微回落之后,在8月19日呈现了再次上升的趋势,之后数量下降并持续走低,而在9月11日呈现这段时间里最迅猛的一次增长,此日“钓鱼岛”相关微博逼近400万。

结合2012年8月14日到10月3日期间传统主流媒体关于钓鱼岛的新闻报道,笔者发现,图中的转折点,尤其是微博数量突增点恰好正是传统主流媒体报道的钓鱼岛事件事态发展较为严重的时间节点。 从图中不难得出结论:

1、新媒介环境下的虚拟群体性事件具有高灵敏度。微博言论是对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反应,几乎与官方消息同步:9月11日被称为是“钓鱼岛危机最黑暗的一天”,同日新浪微博上的相关微博也出现最高峰。

2、新媒介环境下的虚拟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和主流媒体的报道事态的严重性成正相关关系。微博数量出现猛增的节点对应的时间恰好就是钓鱼岛事件陷入危机的关键阶段。可见,在现代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更多扮演的是提供新闻事实的作用,微博等新媒体则是对事实作出反映的阵地。

3、“理性爱国”的呼吁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从图2可以看到,关于“理性爱国”的微博呼吁从9月14日起,逐渐增长近25%的比例,在9月16日达到了最高值。对比9月12日出现的非理性保钓示威行为,关于理性爱国的呼声,相较于几乎与事件报道同步的钓鱼岛相关微博,稍稍晚于“打砸抢”事件的发生,理性思维往往出现在激昂的爱国情绪抒发之后。

笔者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本身的特点使虚拟的群体性事件相较于传统群体性事件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跨地域的极速传播,不理性的情绪往往也散播得更广泛更迅速。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新媒体容易放大负面的舆论和社会矛盾。但微博等新媒体只是一个中性的媒介,它并非只偏爱非理性的负面情绪,它能以同样的几何式的扩散速度传播“意见领袖”的理性声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点对于网络社会的建设是很有启发性的。看似短短的近一个月的时间,新浪微博上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关于钓鱼岛事件的简单的情绪抒发,民众经历的是从一种狂热不冷静的爱国情绪的表达转向一种更为理智冷静的思考方式,笔者相信,这样一种理性会逐步变成一种民族习惯。

三、政务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在对新媒介的认识日益深刻、民众践行民主的诉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政务微博应运而生。政务微博是政府部门通过在新浪等微博上注册官方认证账号,面向网民针对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据权威部门统计,截止2012年10月底,仅新浪网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已达6万余个,其中包括5.8万个基层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新媒介的特性优势。首先通过发布140字以内的信息,能在新媒介上最及时地进行信息更新,满足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民众对信息愈发迫切的需求;其次,微博本身的评论和转发功能,能够使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扩散。政府官员也能够通过评论功能对民众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的回复,增强政府和民众双向的交流;最后,政务微博的官方身份得到新浪网的认证,其发布的信息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在信息真假难辨的网络能够消除谣言、充当意见领袖。

然而笔者通过对新浪微博上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在“钓鱼岛”事件中发布微博数量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尽管认证的政务微博遍地开花,但却没能真正承担起网络意见领袖、推进网络社会建设的责任。通过运用新浪微博的“高级检索”工具,对各地的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新浪认证官方微博进行内容检索,统计相应的政务微博发布的关于“钓鱼岛”的微博数,并在相关钓鱼岛的微博中统计出包含“理性爱国”的微博数,并记录最早相关微博发布的日期,从而对部分政务微博在“钓鱼岛”事件中的网络作为进行分析。统计数据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一些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有上百万的粉丝关注,但其在钓鱼岛事件中产生的影响力和其庞大的粉丝关注数量并没有成正比。最直观的原因便是面对“钓鱼岛”等重大新闻事件信息更新量明显不足,最多不超过4条,并且基本没有对于“理性爱国”相关呼吁的微博,而屈指可数的相关微博却都出现在9月17日以后,可见政务微博对热点事件的反应速度甚至慢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笔者认为其目前运行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于热点事件反应慢,未能及时澄清事实、应对舆情;二未能充分重视微博的管理。尽管各级政务微博遍地开花,却出现了许多长时间不发布信息的“僵尸微博”;三未能充分利用好微博的互动,及时回复网民的意见、疑问。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设立专门人员负责政务微博日常的运营管理,做到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回应,真正发挥政务微博的影响力。

发展中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新媒体的普及一方面方便了沟通和社交,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群众对平等和民主的诉求以及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笔者期待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