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 仪器分析的定义(一定要掌握):采用比较复杂的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

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2. 仪器性能评价指标

精密度:表示平行测定一系列数据的靠近程度,用偏差来衡量。

灵敏度(检出限)P278:为吸光度随浓度的变化率dA/dc,即校正曲线的斜率(在给定分析条件和某一置信水平下可被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为检出限)。 准确度: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相符的程度,用误差来测量。

线性范围:从检测下限开始,能够使浓度与信号值成线性响应关系的范围(浓度的范围)。 3. 原子发射光谱(AES):激发态原子向低能级或基态跃迁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以电磁辐

射的形式发射出来,由此产生了原子发射光谱。 4. 原子吸收光谱(AAS):以测量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共振线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为原子

吸收光谱。

5. 激发电位(P251):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所需的能量成为激发电能

或激发电位。

6. 电离电位:原子若获得足够的能量还会发生电离,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或电离电位。 7. 自吸和自蚀现象P253

自吸现象:原子在高温是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自蚀现象:当自吸现象非常严重时,谱线中心的辐射将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自蚀现象。 8. 分析线:定性分析所使用的谱线被称为分析线。

9. 狭缝:影响光谱通带宽度与检测器接受的能量的缝。

10. 灵敏度:灵敏度S为吸光度随浓度的变化率dA/dc,亦即校正曲线的斜率。 11. 灵敏线:是元素激发电位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共振线。

12. 最后线: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13. 特征浓度(原子吸收光度法):能产生1%吸收(吸光度值为0.0044)时所对应的分析元

素的浓度

14. 特征质量(石墨炉原子化法):能产生1%吸收信号所对应的分析元素的绝对量 15. 检出限:在给定分析条件和某一置信水平下可被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 16. 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 1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电子能级跃迁):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

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法。

18. 助色团: 有些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但这些基团与生色团相连时,能使

生色团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吸收峰强度增加,这类基团称为助色团(Auxochrome)。如-X, -OH,-OR,-NH2,-NR-,-SH,-SR-等。 19. 生色团:是指能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产生特征吸收的基团。有机化合物中,生色团一般是

具有π电子的特征基团,如C=C, C≡C,C=O,C=N,C≡N,C=S,N=N,N=O,S=O 20. 红移蓝移(波长): 当取代基或溶剂体系发生变更时,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向

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蓝移。

21.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摩尔吸光系数): 最大吸收带的摩尔吸收系数增加时称为增(浓)

色效应,最大吸收带的摩尔吸收系数减小时称为减(浅)色效应。

22. B带和E带:是芳香族和杂芳香族化合物的跃迁产生的特征光谱吸收带。

23. 荧光:受激分子经过振动弛豫和内转换到达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可

通过发射辐射的方式跃迁到基态单重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这时分子所发射的光即称为荧光。

24. 磷光:有些物质的激发态分子通过振动弛豫等去激发过程下降到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

最低振动能级后,有可能经过系间窜越转移至第一电子激发三重态的较高振动能级上,然后通过振动弛豫降至第一电子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最后在跃迁至基态单重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时发出光辐射,这种光辐射称为磷光。

25. 双电层:当电极插入溶液中后,在电极和溶液之间便有一个界面。如果导体电极带正电

荷会对溶液中的负离子产生吸引作用同时对正离子也有一定的排斥作用。结果在靠近电极附近呈现出一定的电荷分布趋势。在距电极表面约几个埃区域内因存在静电作用和其它较静电作用更强的作用(如特性吸附、键合等),将出现电荷过剩,即阴离子总数超过阳离子总数,这层称为紧密层;在距电极表面约几百埃范围内因静电引力作用,也有电荷过剩现象,这层称为分散层;电极与溶液界面的这种结构称为双电层。

26. 极化电极:插入溶液中的电极的电极电势完全随外加电压改变或电极电势改变很大而产

生的电流变化很小时,这种电极称为极化电极。

27. 去极化电极:插入溶液中的电极的电极电势不随外加电压改变或电极电势改变很小而电

流变化很大,这种电极称为去极化电极。

28. 法拉第电流: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发生电子转移时,会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发生,该过程遵

循法拉第定律(参与反应的电荷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该过程产生的电流称为法拉第电流。

29. 唐南电位:膜电极组成的半电池中,渗透膜仅允许K+通过,而Cl-不能通过,也会造成

两相界面电荷分布不均,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唐南电位。

30. 理论分解电压:在不考了过电位和电解回路电阻的影响时分解电压称为理论分解电压,

E分解=?阳,析??阴,析

31. 实际分解电压:实际电解过程中,由电极极化产生过电位,电解回路电阻引起分解电压

升高,此时的分解电压为实际分解电压。E

=[?平(阳)+?阳]???平(阴)??阴?。

32. 电位分析:电位分析是通过在零电流条件下测定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电

池电动势),利用指示电极的电极电势与浓度(或活度)之间的关系测定物质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33. 电解分析:电解分析包括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外电源将被测溶液进行电解,使欲测物质

能在电极上析出,然后称析出物的重量,算出该物质在样品中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电重量分析法;二是使电解的物质由此得以分离,而称为电分离分析法。

34. 极谱法:极谱法是以表面能周期性更新的液体电极(滴汞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电解方

法。

35. 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也称直流循环伏安法,是与交流循环伏安法相对应得一种分

析方法。它与单扫描极谱法相似,是以快速线性扫描的形式对工作电极施加电压,记录相应的i-?曲线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36. 溶出伏安法:溶出伏安法包含电解富集和电解溶出两个过程。

37. 阳极溶出伏安法:电解时工作电极作为阴极,溶出时作为阳极,称为阳极溶出伏安法。 38. 阴极溶出伏安法:电解时工作电极作为阳极富集,而作为阴极进行溶出,称为阴极溶出

伏安法。

39. 气相色谱:流动相是气体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 40. 液相色谱:流动相是液体的色谱法称为液相色谱。

41. 保留值:保留值是样品各组分在色谱柱中滞留行为的量度,通常用时间或体积表示。它

反映了组分与固定相作用力的大小,是色谱过程热力学特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色谱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

42. 峰面积:由色谱峰与基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为峰面积,同“A”表示。

43. 相对保留值??,?: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某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

比称为相对保留值,即

44. 选择因子:在分析多元混合物时,通常将最难分离的一对物质的相对保留值称为选择因

子。

45. 分配比(保留因子、容量因子):组分保留在固定相中的时间(t’R)和在流动相中的时

间(t0)的比值或某一时间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和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46. 分配系数:表示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47. 死时间: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

间称为死时间。

48. 保留时间: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49. 调整保留时间: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调整保留时间。 50. 载体:载体是一种多孔的惰性固体,是承担固定液的支架,故又称为担体。

51. 程序升温:程度升温是指一次完整的分析过程中,柱温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以线性或

非线性方式增加。

52. 梯度洗脱: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

续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强度、极性、pH值或离子强度相应地变化,达到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的目的。

53.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则称为正相色谱。 54. 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极性,则称为反相色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