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DOC)

第一章 绪论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

1、 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

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

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 国外译作:

1、 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2、 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 3、 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

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二、 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

1、 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

2、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语文学:是关于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系统研究语言的本身。

3、 另外,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语文学而没有语言学。理由如下:P4-7

1) 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不是语言;古代语言学服务于解经;研究比较零碎,缺乏

系统性

但这几种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文字是书面语言,也是语言本身。把文字和书面语同语言本身对立起来,不妥。另外,古代很多著作,《方言》《切韵》等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的范围,进入了语言学的领域。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总有其目的,中外皆同。外国的语言学也曾为《圣经》服务。事实上,我国语言学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绩。只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我国古代语言学史有自己发展的道路。 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问题p9

人类文化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善于继承。在继承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是有继承有发展;另一种是只继承不发展,或不敢有所发展。例如,《说文解字》和陆法言《切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两部权威之作。周德清敢于按照当时的语言实际,写出不同于《切韵》的《中原音韵》。而继承贵在创造。例如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尔雅注》,不仅继承,而且有创造发展。

四、研究语言学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P13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达到(一)了解中国语言学历史发展概括(二)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

1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一、概述

1、汉语的起源和发展P17

1)汉语是我国古代祖先再劳动实践中创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发展丰富起来的。中国境内的原始人→丁村人(氏族制度萌芽)→传说中的远古居民(夷、狄、戎、蛮等族;炎帝、黄帝)→华夏族文化、仰韶文化。由黄帝族语言发展到了夏禹时,已由氏族共同语逐渐发展成为部落联盟的共同语,并且成为春秋时称为“雅言”、汉以后称为汉语的初步基础和源头。

2)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几种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比较,解释出语音的对应规律,构拟出母语的系统,以说明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发展,从而把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关于汉藏语系的语言:P27

1、汉藏语系的地域,西起印度的克什米尔,中经西藏高原,沿着亚洲大陆南部,一直延伸到我国东部的太平洋海岸。

2、汉藏语系分四个语族:汉语族,侗傣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同我国境内的壮语、傣、侗、黎、藏、夷、苗、瑶等语以及境外的泰语、缅语都是亲属语言。汉语的主要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湘、赣、闽、粤、客家话等七大方言区。现代汉语的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汉藏语系语言特点:有声调;大部分的词以单音节的词根为基础;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有类别词;词序很重要。

2、文字的产生和语言、文字问题的初步出现P29

1)汉字是汉族人民用来记录汉语的,它是汉族人民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大汶口陶器文字来看,汉字的历史可能要追溯至六千年前。而商代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的古文字,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字的字体也逐渐演变,由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同时还出现了行书体和草书体。

2)有了语言,有了文字,有了书籍典册(《尚书》《春秋》),就必然出现一些语言文字上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潮。在这样学术思想活跃、社会发展繁荣的情况夏,作为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语言文字,必然成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于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研究开始萌芽。 3、“小学”的兴起P36

1、“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小学”本指学习六艺(礼、乐、射、驭、书、数)和六仪,后来仅指六艺之一“书”。即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2、三仓: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后人以《仓颉篇》为上,扬雄的《训纂篇》为中,贾鲂的《滂喜篇》为下,也称“三仓”。 二、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P38 1、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

1)声训:即采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P39)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点的过程。第二,《易经·系辞传》指出创造文字的是“圣

2

人”而没有明指是某一个人。我国民间流传一句话:“众人是圣人”,所以文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另外谈到汉字起源,我国古代传说是“仓颉造字”。事实上,文字发展到一点阶段,就需要有人加以研究整理,进行规范化工作。仓颉也有可能是古代参加整理文字的人。在这点上,荀子的看法比较科学。 3、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激烈的变革时代,新旧制度交替,好些事物旧有的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内容“实”了,而各种新起的名又还没得到社会的公认。因而,在意识形态上便形成了“名实”之争。

2)孔子对“名、实”的看法P4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从政治上讲名分。他认为政治的混乱是由于“名”不正而引起的。 3)老子对“名、实”的看法P43: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认为可名(即名称)与客观事物没有本质联系,它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人。

“名”与“实”的问题,反映在语言学上,就是词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实质上是语言的本质问题。词和事物的关系,一开始不是必然的,但不能因此说所有的词和事物的关系都是假设的任意的,后来就包含了论证性。当一事物有了一定的名称并得到社会公认后,任何人是不能改变的。

三、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1、 论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的关系P46

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1) 荀子认为人类通过感官获取感性认识以后,即对感性认识要进行思考,加以分别取舍。 2) 荀子又指出理性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概念是在语词的基础上形成的。

***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人类通过语言儆醒抽象思维来认识客观世界。 2、 论语言的社会性p48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段话,对名称和事物的关系说的非常透彻,也对我国先秦诸子的“名、实”之争,进行了总结。可以说,荀子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了名和实关系 3、 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p49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共同语和方言两种形式。荀子在《儒效篇》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其中楚、越即指方言,而“夏”即“雅言”则是当时通行地域较广的汉语共同语。现代汉语的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话。

第三章 秦汉魏晋时期的语言研究

我国古代的语言学又称“小学”,小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小学的研究主要形成于汉代,《尔雅》乃训诂学之始,《说文解字》乃文字学之始,《释名》开始研究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其后,汉末星期反切,于是兴起音韵的研究。《方言》一书则分析了汉代当时汉语的通语和地域语言等丰富复杂的关系。由此可见,汉代语言学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对后世的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研究词汇的训诂学最先出现,这是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以及汉代崇尚经学分不开。而汉语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发展的道路。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