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 - 图文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目标】

1.说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说出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础知识】 一、起源

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二、发展

1.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形成铁犁牛耕,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

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两汉时期:西汉:推广耦犁(二牛抬杠);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能控制耕土的深浅,传统步犁技术趋于成熟。 2.水利工程的兴修

(1)水利的地位: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历代政府多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文

献记载、相关专著相当多。

(2)重要史实:

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典范。 ②两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有利于干旱地区灌溉;王景治黄河成功,有利于黄

河流域的开发。

③隋唐五代:北方用立井水车提水灌溉,长江流域用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④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⑤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土地制度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确认土地私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少地或无地,受到地主和国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过着贫困的生活。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而产生。

(2)特点: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注重精耕细

作;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①分散性,小农户个体经营。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1)铁犁牛耕是农业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 (2)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3)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4)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技术的特色。

【史料研读】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矫正反馈】

1.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赵过推广了耦犁

C.秦朝时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3.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井渠 4.“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水排

5.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耧车 B.筒车 C.耦犁 D.翻车 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2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7.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9.“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0.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学习目标】

1.说出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多种经营模式及特点。 3.在理解史实基础上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特点。 【基础知识】

一、手工业及其经营模式

1.含义: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2.分类:(1)官营;(2)民营;(3)家庭。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农户的副业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二、主要成就 1.纺织业

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

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

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3

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

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 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⑥南北朝的灌钢法。

⑦北宋时期燃料:广泛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3.制瓷业方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成熟青瓷,北 朝:成熟的白瓷。

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⑦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⑧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雇佣关系) 【矫正反馈】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B.主要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C.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D.畅销海内外,备受青睐

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是

A.翻车 B.筒车 C.灌钢法 D.水排

4.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A.开创了郡县制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冶铁官营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5.就“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这一主题,某班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以下四组认识,其中哪一组认识将得到大家的赞同?

A.秦汉时期出现了原始的陶瓷 B.北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宋代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6.2013年春节前,位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对外开放,考古证明,博物馆所在地就是江宁织造局,从顺治年间设立到光绪年间废止,江宁织造辉煌了200多年,康熙南巡时多次入住。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国内市场 B.只供皇室、官府享用 C.满足海外市场需要 D.满足皇室和市场需求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