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单元古文两篇备课习题】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4、下列四组加点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5、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1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1.下列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2.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

纯礼宇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

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料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事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

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感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唐 、正衣冠,知兴替,知得失。二)文言现象积累: 1、重点字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树木 2.臣闻求木之长.者:长得高 3.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4.必固其根本.:树根 5.欲流之远.者:流得远 6.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7.必浚其泉源..:水的源头 8.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 9.臣虽在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10.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11.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 12.塞源而欲流长.也:远 13.承天景.命:大 14.善始者实繁.

:多 15.克.终者盖寡:能够 16.克终者盖.寡:大概 17.克终者盖寡.

:少 18.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切的 19.则纵情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 20.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21.虽董.

之以严刑:监督 22.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3 .诚.

能见可欲:如果,果真 24.将.有作:打算,计划 25.将有作.

:兴建宫殿 26 .则思谦冲.以自牧:虚 27.则思谦冲以自牧.:动词,约束,修 养 28.惧满溢..: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 意见 29.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 于……之下 30.乐.盘游:以……为乐 31.则思慎始而敬.

终:谨慎 32.虑壅蔽..

:指耳目被堵塞、蒙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