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1、政治: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
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
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
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
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公共权力:一般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
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7、个人利益:是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
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8、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其
同利益。
9、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
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 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0、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
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11、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12、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已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
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3、政府:是指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14、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
权利的原则。
15、法治原则: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
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16、政体: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已的政权机关。 17、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
地位。
18、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
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
并由君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20、单一制:是指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21、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
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22、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
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以挥自已的作用。
23、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
君主无实际权力。
24、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25、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
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 重新举行大选。
26、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
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 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 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7、复合制:是指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结合组成。 28、联邦制:又称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结合组成)
29、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联盟,它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
30、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31、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实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
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32、一院制:是指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关,其权限规定,立法程序,成员产生和任期规定
相对比较简要统一。
33、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34、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已的利益和主张有
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35、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6、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
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和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37、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8、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39、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
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40、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41、一党居优制:是指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4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43、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已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
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 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44、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45、政治共识:它是指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46、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
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
47、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48、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
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49、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
本问题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50、政治参与:是指普遍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
1
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51、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侯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
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52、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已的
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53、政治请愿:是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已对有关政策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54、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已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
面两种形式。
55、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
影响之。
56、院外活动: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
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
57、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
数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58、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
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59、普遍选举: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
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
60、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
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61、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
度。
62、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代表制或一轮当选制,即只进行一轮选举,某政党或候选
人只需获得相对多数选票便可当选或占有该选区的全部议席。
63、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
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 轮选举。
64、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
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 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 督,以及政党监督。
65、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
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 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66、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
进得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67、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68、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方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
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6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
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 素。
70、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
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 信念等等。
71、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72、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
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 理反应。
73、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74、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
念。
75、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伦,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76、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77、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
78、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
79、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
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80、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 81、全球化: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
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8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
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8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
盾状况及其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 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8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
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85、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86、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8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地参
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9、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
宪政的过程。
90、民方的限度:就是指民度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
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
91、寡头铁律: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
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92、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
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9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