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行测数量关系:巧用中国剩余定理解决余数问题

2020国考行测数量关系:巧用中国剩余定理解决余数问题

近年来国考行测数量关系题目中出现很多余数相关问题,多数同学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同余特性解决余数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型不会应对,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中国剩余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明确题目形式,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利用初等数论解同余式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一、基本形式:

一个数除以A余数为a,除以B余数为b,除以C余数为c,求符合条件的数。 二、常考题型:

1、和同加和(X=除数的公倍数+除数和余数的和)

【例】某歌舞团200多人在大厅列队排练,若排成7排则多2人,排成5排则多4人,排成6排则多3人,问该歌舞团共有多少人?

中公解析:题目中除数和余数虽然不同,但是除数和余数的和都为9,这个时候称之为和同,歌舞团人数为7、5、6的公倍数加上9,此时人数可以表示为210n+9,人数为200多人,则此时歌舞团人数=210+9=219。

2、余同加余(X=除数的公倍数+余数)

【例】某班进行排队,每排4个、5个、6个最后一排都余2个,问这个班最少有多少人?

中公解析:题目中除数4、5、6各不相同,但余数都为2,此时我们称之为余同,此时班级人数为除数的公倍数+2,班级人数可以表示为60n+2,则此时班级最少人数为60+2=62人。

3、差同减差(X=除数的公倍数-差)

【例】三位运动员跨台阶,台阶总数在 100-150 级之间,第一位运动员每次跨 3 级台阶,最后一步还剩 2 级台阶。第二位运动员每次跨 4 级台阶,最后一步还剩 3 级台阶。第三位运动员每次跨 5 级台阶,最后一步还剩 4 级台阶。问:这些台阶总共有多少级?

中公解析:题目中除数和余数的差均为1,此时我们称之为差同,此时台阶数为除数的公倍数-5,台阶数可以表示为60n-1,又已知台阶数处于100-150之间,所以,此时n=2,符合条件的数只能是60×2-1=119。

4、逐步满足法(从除数最大的开始满足)

【例】一个班学生分组做游戏,如果每组三人就多两人,每组五人就多三人,每组七人就多四人,问这个班最少有多少学生?

中公解析:题目可以看成,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4。不同于任何一种上述题型,此时用的方法是“逐步满足法”,从除数最大的7开始,从“除7余4的数”中找出符合“除以5余3的数”,就是在7的基础上一直加4,直到所得的数除以5余3,不难发现满足“除以7余4”和“除以5余3”的最小的数为18,接下来只要在18上一直加7和5得最小公倍数35,直到满足“除以3余2”即可,人数可以表示为35n+18,当n=1时三个条件全部满足,则班级学生人数最少为53人。另外,考试中行测部分均为选择题,结合选项带入排除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数论问题中的余数问题看似困难,但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根据已知条件把实际问题转变为基础的数论问题,判断属于哪一类题型,考场时间有限,一定要做到稳、准、狠、快。对于即将到来的2020国考,你准备好了吗?中公教育会一路伴你同行!

以下是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助力解决行测道理启示题 在行测考试当中,有一类题目叫做道理启示题,题干特征往往是给出一个文段,往往材料是一些社会现象、哲理故事、名人轶事、人生感悟,目的是让我们选择此文段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者揭示什么道理,这样的题目看似不难,实则许多考生都有选错的经历,因为我们同学可能会在做题过程会发现,把握文段大意不难,但是往往题目中会存在强迷惑项,从而选择了一个错误答案,那么如何在考试中避免陷入误区,如何在易混淆的选项中把正确

答案筛选出来呢?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会发现在做道理启示题时候,分析文段大意并不难,但是既然叫道理启示,也就意味着不能仅仅选择表面含义,或者说对题干故事浅显的概括,要保证贴合文段含义的同时但又高于原文,适度引申,揭示一些深刻道理引人深思。

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练习一下。

【例题】《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啊,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庄子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这条可怜的鱼说,要是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下列选项中与庄子所讲的故事寓意最为贴切的是: A口惠而实不至

B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C好钢用在刀刃上 D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公解析】A。此题为道理启示题,故事主要内容为庄子向监河侯借粮未果,于是庄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即身处困境的鲫鱼向庄子求救斗升之水活命但是庄子给了他一个西江之水的许诺,而这样的许诺明显是一个空头支票,不能达到救助目的的,结合故事内容首先排除,B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和C项好钢用在刀刃上,意思是切中要害,抓主要环节。而这道题的易错之处在于A和D,很多机构也给了不同的答案,个人认为应该选择A,口惠而实不至意为只在口头上答应,实际却没有做到,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喻帮助太迟,救不了急,看似都能和故事贴合,但是回归到启示题的核心要点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庄子讲此故事的意图也并非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