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 垃圾分类先行

美丽乡村建设 垃圾分类先行      浙江日

海宁农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受益农户13万余户

美丽乡村建设 垃圾分类先行

张卉卉 海宁农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受益农户13万余户 美丽乡村建设 垃圾分类先行 张卉卉 垃圾分类和美丽乡村建设有什么关系?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海宁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你,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从源头做起,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在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一个叫梁家墩的村庄,我们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红一绿两个垃圾桶。红的是不可堆肥垃圾桶,绿的是可堆肥垃圾桶。这里,路面上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每个庭院都花木茂盛,整洁有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恍惚间,这不是一个乡间村落,而是一个野趣浓郁的大公园。 自从2014年开始尝试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现在,你在海宁的任何一个村,看到的都是美丽的场景。 1个垃圾分类标准 日均收集可堆肥垃圾约100吨 海宁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成功在哪里?一个数据能说明一切,海宁农村日均收集可堆肥垃圾量

约100吨,分离出的可堆肥垃圾占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约20%。 在海宁,每个村庄在公共区域统一设置了1~2个“四分法”集中投放点,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而对于千家万户的农户,则采取“两分法”,即把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两大类投放收集。每户农户每天都要将自家产出的生产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可腐烂)和不可堆肥垃圾(不可腐烂)两大类进行处置。可堆肥垃圾一般指果皮、菜叶等,放入可堆肥垃圾桶,不可堆肥垃圾一般指塑料袋、纸杯、一次性餐具等,放入不可堆肥垃圾桶。两种垃圾是否分得彻底,完全靠人工,靠每户农户做这件事的细致和自觉程度。“海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奖励措施,目前农户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意识和习惯已经基本养成,这个可以从我市目前每天能收集100多吨可堆肥垃圾的量上得到证实。”海宁市农办副主任蒋中娟自豪地说。 在黄湾镇尖山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我们看到,近三百平方米的厂房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周围5个村运来的可堆肥垃圾桶分列两旁。一台微生物发酵设备旁,两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将一桶可堆肥垃圾倒入,倒入的同时,将农户分类时“漏网”的不可堆肥垃圾分拣出来。 “上午,共处理了周边5个村3821户农户收集来的55桶可堆肥垃圾。”一旁的尖山村村支书顾江林告诉我们,55桶可堆肥垃圾中挑出的“漏网

之鱼”只有小半桶。“可见,农户的垃圾分类质量还是挺高的。” 我们在一旁的黄湾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日常工作记录表中看到,保洁员姓名、垃圾桶号、垃圾量、出肥量、有机肥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保洁员每天的可堆肥垃圾收集量和薪水直接挂钩。”顾江林说。 也许,正是这严格的标准和督促机制才保证了海宁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 55岁的曹建初是嘉兴市政协委员,也是海宁市农办社会建设科的公务员。每月月初和月底都是他最忙的时候。 5月底,海宁市“三级联动百人评议”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检查评议结果刚刚揭晓。在为期4天的检查评议中,12名镇(街道)垃圾分类部门负责人,95个村(社区)垃圾分类专职管理员,对全市78个垃圾分类重点村、57个三星级、五星级美丽乡村创建村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议。我们在海宁日报刊登出的评议结果表上看到,12个镇街合计182个村总计138313户的农户中抽查了135个村,3960户农户,其中三小组长户106户,党员户297户,对每个镇街抽查到农户的垃圾分类质量情况和可堆肥垃圾收集总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12个镇街的评议结果还作了排名。 据悉,这样的评议活动海宁从今年2月就开始了,每月一次。曹建初就是评议活动的经办人,月底评议开始,下一月初评议结果再进行汇总。“每月一次的评议结果在海宁日报刊登后,电话就响个不停。排名靠后的村都非常紧张,来电询问其他村垃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