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化学下学期5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2015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高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2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可以降低雾霾的发生 B. 加强化石燃料的开采利用,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 C. 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 绿色食品是生产时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2.下列涉及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条件下,淀粉、蔗糖和氨基酸都可水解 B. 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区别葡萄糖、乙酸溶液 C. 苯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因此不能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 D. 甲烷、乙烯、甲苯都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酸化”是实验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下列酸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抑制Fe2+的水解,用稀硝酸酸化 B. 提高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用盐酸酸化 C. 确认溶液中含有SO42时,用盐酸酸化,再检验

D. 检验氯乙烷中的氯元素,加碱溶液加热后,用稀硫酸酸化,再检验

4.下列事实与碳、硅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的是( ) A. CH4的热稳定性强于SiH4 B. 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

C. CO2能溶于水生成碳酸,而SiO2却不溶于水 D. 碳、硅同主族,原子半径碳小于硅

5.在25℃时,用蒸馏水稀释1mol/L的醋酸溶液至0.01mol/L,随溶液的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 -

A. 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B. pH的变化值等于2 C. 溶液中

保持增大趋势

D. 分别与足量的Mg粉反应,0.01 mol/L的醋酸溶液产生的氢气较少

6.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NiMH中的M表示储氢金属或合金.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Ni(OH)2+M=NiOOH+MH.已知:6NiOOH+NH3+H2O+OH=6Ni(OH)2+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iMH 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H2O+e=Ni(OH)2+OH B. 充电过程中OH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C. 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H2O+M+e=MH+OH,H2O中的H被M还原 D. 放电是OH离子从正极向负极迁移

7.人体血液中存在的平衡:H2CO3?H++HCO3,使血液pH保持在7.35~7.45之间,否则就

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已知pH随 变化关系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1.0 pH 6.10 7.35 7.40 7.45 17.8 20.0 22.4

A. pH=7的血液中,c(HCO3)>c(H2CO3)

B. 正常体温下人体发生碱中毒时,c(H+)?c(OH)变大

C. 人体发生酸中毒时,可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解毒 D.

二、非选择题(45分)

8.(14分)氮、磷及其化合物在科研及生产中均有着重要的应用.

=20.0时,H2CO3的电离程度小于HCO3的水解程度

- 2 -

(1)某课外学习小组欲制备少量NO气体,写出铁粉与足量稀硝酸反应制备NO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2)LiFePO4是一种新型动力锂电池的电极材料.

①如图1为某LiFePO4电池充、放电时正极局部放大示意图,写出该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②将LiOH、FePO4?2H2O(米白色固体)与还原剂葡萄糖按一定计量数混合,在N2中高温焙烧可制得锂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焙烧过程中N2的作用是__________;实验室中以Fe3+为原料制得的FePO4?2H2O有时显红褐色,FePO4?2H2O中混有的杂质可能为__________. (3)磷及部分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如图2所示.

①步骤Ⅰ为白磷的工业生产方法之一,反应在1300℃的高温炉中进行,其中SiO2的作用是用于造渣(CaSiO3),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②不慎将白磷沾到皮肤上,可用0.2mol/L CuSO4溶液冲洗,根据步骤Ⅱ可判断,1mol CuSO4所能氧化的白磷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③步骤Ⅲ中,反应物的比例不同可获得不同的产物,除Ca3(PO4)2外可能的产物还有__________.

9.(16分)碘化钠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分析试剂,常用于医疗和照相业.工业上通常用水合肼(N2H4?H2O,100℃以上分解)还原法制取碘化钠,工艺流程如图:

(1)①还原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还原过程必须保持反应温度在60~70℃,原因是既能保证反应的快速进行,又能__________.

- 3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