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一种批判的乌托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研究:一种批判的乌托邦

作者:阴志科 阚文文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

摘要:文化研究以批判日常生活与常识为目的,以捍卫日常生活为方法,其批判性和参与性体现出一种置身其中但又超然物外的乌托邦精神。当代大众文化的再生产已经无法离开消费者的接受、认可和广泛参与。文化研究是对文学理论的重构和对乌托邦精神的呼唤,这种批判要与传统的文学、艺术概念保持距离,是一种辩证的批判。文化研究对传统文学研究僵化的“能指”提出质疑,不断寻找全新“能指—所指”意义链的过程将使自身一直处于进行时态中。 关键词:文化研究;日常生活;乌托邦;批判;政治;能指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2)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从日常生活着手的文化研究是面向大众文化的、务实的、甚至有些执迷于细枝末节,有学者就此认定文化研究丧失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力量,“文化研究的任务,就其传统和后来的实践看,不是批判日常生活,而是捍卫日常生活判。批判本身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与批判对象纠缠在一起野,”所以,它同时具备“批判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弟子,又扮演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

,那。但实际

上,批判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徐钢认为文化研究“既产生于全球资本主义,同时又是对它的批

;刘岩与王晓路认为,“文化;南帆甚至认为,文化研究在相当

研究依赖于提出的问题,而问题又依赖于产生的背景,背景裹挟的权力关系自然进入到批评视程度上担当着这样一种自反性的角色:“既提出了肯定,又提出了批判;既充当伯明翰学派的

如果根据卡尔·曼海姆的定义,“把所有超越环境的思想都看作是乌托邦

么,这种同时具备的批判性与参与性就意味着一种置身其中而又超然物外的乌托邦精神,文化研究正是以运用伯明翰精神捍卫日常生活为方法,以运用法兰克福精神批判日常生活和常识为目的,批判那些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已经固化到人们思维方式中的文学观念与常识,这是对现有文学研究环境与研究范式的乌托邦式超越。 一、消除差异的文化生产与制造差异的文化再生产

F·詹明信曾说过:“一种更为妥贴的文化研究概念不应让人觉得要在‘雅’和‘俗’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比如,研究经典作品了,就不能碰电视、流行音乐之类。在我看来,两者是一个整体领域中的辩证的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擅长运用当代话语或者借用历史话语

来完成文本的叙事过程,玄幻小说借古讽今,电视剧《武林外传》解构“经典”、“拼贴”故事,易中天、于丹为传统经典的当代“转喻”做出了努力,当年明月、袁腾飞则力图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大众文化如此千方百计地与历史、与经典“互文”无非是要警醒世人反思常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照现时人生,极力说服人们:大众文化及生活和艺术、学术是没有界限的,文化生产的过程就是一种消弭差异的过程。

现代科技也为大众文化的风起云涌提供了种种手段,过去技术的掌握和艺术的定义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如今计算机制图(CG)、数码摄影与摄像(DC、DV)、互联网技术(博客)、无线通讯(微博客)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技艺甚至艺术的概念:在蒙娜利莎的嘴巴上加两撮胡子,用Photoshop合成几幅世界名画,用DV甚至手机拍摄艺术影像,用互联网络创作读者参与式的小说——这些同样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再创作,艺术不再是产生于某个高高在上或者难以捉摸的特定时空当中,艺术可以出现在活生生的日常生活里。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消费,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决定着生产。文化研究关注当代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影视文化、传媒文化甚至互联网文化

,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

关注的是文化的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再生产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代大众文化的再生产已经无法离开消费者的接受、认可以及广泛参与,消费文化、媒介文化、影视文化不仅传播了文学,甚至变成了文学最终的栖身之所,读者变成了消费者,观众和听众的参与度、卷入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文学和文化的未来走势。

戴卫·哈维说过:“资本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东西。它是通过商品生产而再生产社会生活的一个过程。

当代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无外乎追

所代替,让某种物品专属于某个阶层去享受,

逐精神上的愉悦与物质上的丰裕,那种“限制商品交换以生产稳定的等级体系社会”显然已经被“商品世界时常变换的可交换性社会

显然有悖于启蒙的精神和现代化的目标。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这种“可交换性社会”成了乌托邦精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商品(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实际上是对于未来生活向往的符号期待与符号的持续占有过程,无论是精英人群还是普罗大众,都会继续追逐自己的理想以期改变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于是,“要么款式令人垂诞的新商品持续不断地出现,要么低阶层的群体僭用了现在的标志上层社会的商品,由此产生出一种犬兔追逐的效应,那些居于上层的群体不得不投入到新的(信息)产品中去,以重新建立原有的社会距离

。这种一方为了保持社会距离(差异)而另一方为了缩短社会距离(差异)

的、殊途同归的“犬兔追逐”便形成了文化研究乌托邦精神得以萌芽的社会土壤。 二、批判的乌托邦:彼岸和此岸之间的距离

日常生活本身饱含着批判的乌托邦精神,列斐伏尔称之为“理性的终结与激情的造反

。而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目的是“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使

,可远离普通民众和日常生

人超越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对人的创造活动的束缚已

活的现代主义精英式审美的“批判和颠覆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小圈子里想象的游戏而

。所以,从日常生活着手批判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大众文化并不缺少反思和批

判精神,精英文化也未必一定具备乌托邦精神,霍尔发现大众文化会进行抵抗式的解读,而犬儒式的精英更是不知批判为何物。可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非对立关系,而将纯艺术甚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英文化、高雅艺术当作审美享受的唯一来源,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形态霸权的表现,文化研究对大众文化充满期许的强调正是要反抗这种霸权。

乌托邦是希望而不仅仅是希望之光。哈贝马斯说过:“决不能把乌托邦与幻想等同起来。幻想是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的,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同时,这位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的思想家也乐观地论证道:“许多曾经被认为是乌托邦的东西,通过人们的努力,或迟或早是会实现的,这已经被历史所证实。

由于欧洲大陆的思想者多是犹太

人,其犹太教信仰让他们对复国救主弥赛亚的降临充满着永不懈怠的盼望,故而乌托邦对于哈贝马斯来说并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终究能够实现的蓝图,已经“被证实”和坚信终究“将被证实”的乌托邦在此与强调实践和效果的实用主义得以结合,这是重实践、重参与的文化研究具备乌托邦批判特质的源头。

乌托邦不是空想,它不仅是对未来彼岸的奇幻设想,也包括对此岸现实的冷峻批判。马丁·杰伊这样评价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他们的乌托邦幻想不是提供行动的计划,而是与当代现实的引力保持距离的批判的源泉。

哈贝马斯也说过:“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

文化研究

批判,批判现实中不合理、反理性的东西,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不断消失、不断重又燃起的希望”,即“一种渗透到日常生活最卑微细节中的不满足感

,正体现了乌托邦精神对于美好未来想象的积极品质,文化研究对日常生活的欣

赏是为了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对它的批判则为改变现状,如果说实用主义是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辩证,乌托邦批判是对现世和未来的辩证,那么,文化研究就是在追求审美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合流、思辨哲学和日常生活的辩证。

乌托邦式批判是一种保持距离式的批判,但保持距离不等于远离本体与客体,保持距离是为了维持差异性,差异才是乌托邦的源泉。“乌托邦必须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既不陷入对现实的无动于衷,又不因与现实联系过于紧密而被它的烈焰所吞没。

文化研究着力强调的不是与日常生活保持距离,而是要和传统文学、精英文化的既有观念保持距离。

乌托邦本身并非某种所有物或者最终归属(所指),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可能(能指),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关系模型,是要同其他现存的、将来可能出现的东西保持差异性的希望与设想。拉康认为能指之间的关系由差异所建立,差异便是一种距离。伊格尔顿曾提出:“平等地对待两个人意味着不是给予他们完全相同的对待,而是同样地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不是说他们是平等的个人,而是说他们平等的都是个人。在这个范围内,一种平等性的合理概念已经意味着差异的概念。视的具备差异性的东西。 三、追逐差异的乌托邦

可见,乌托邦本质上是针对个体差异的政治,不会是现时状态

下的完美或者完整,它要从细节、从小写的历史和现实当中发现被原有的“真理”所否定甚至忽

同样包含着对日常生活的欣赏与批判。陆扬曾指出,日常生活“永远在期待超凡脱俗”,这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