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图文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进简表

演变 萌芽 建立 巩固 完善 战国 秦 西汉 隋唐 专制主义(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3个特点); 三公九卿制(职责、特点) 中央集权(中央VS地方) A.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B.焚书坑儒;C.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 保障制度 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细密严苛的秦律 察举制、征辟制 科举制度 特点: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守内虚外。 影响:中央与地方矛盾尘埃落定;但造成“三冗两积”,效率低下。 法家思想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展现雏形。 汉武帝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A.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成为外朝,相权遭到分割。 B. 汉武帝:①设刺史②推恩令③酎金夺爵 三省六部制(职责、特点、影响) “杯酒释兵权”;三分相权(枢密院-军权、中书门下-行政、三司-财权) 兵:设三衙枢密院,统调分离;“兵分四种”,守内虚外; 权:削夺武将、节度使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任用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钱:设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实行特务统治; 加强 北宋 新发展 顶峰(空前强化) 元 明 清 含义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A. 明太祖: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殿阁大学士③撤中书省 B. 成祖:设立内阁,掌“票拟”权 设军机处,跪奏笔录; 科举制走向僵化,“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主要体现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主要体现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4)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政治上有利于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上便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促使中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政治上延缓了封建制度的衰弱,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时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经济上明清强化重农抑商,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压制和打击了民主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外交上闭关锁国阻断了与外国的联系交流,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评价 强化原因 特点 进步作用 君主专制强化影响 消极作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