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艺生活概述课件

现代茶艺生活概述

现代茶艺生活理论、现代茶艺生活包涵的内容、茶与焚香、茶与挂画、茶与插花、茶与民乐、茶会活动、茶与旅游、品茗环境

茶艺:

大环境讲,复古是当前的时尚;同时,都市生活紧张,茶艺那种不急不缓的感觉能让人很好的放松;最后,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安静舒适的饮茶环境;精美的泡茶茶器茶具。 二, 优质的茶叶,优良的水质。

三, 高超的泡茶技能,优美的泡茶动作。 四, 配以轻盈悦耳动听的古曲。

现代茶艺大体如此了,再加上良好的心情,喝上一杯,真美。

何为现代茶艺生活?

现代和古代的泡茶方式的不同 一, 古代泡茶历史演变

1. 煮茶法 2. 煎茶法 3. 点茶法 4. 泡茶法 饮茶法的演变

在探讨泡茶的原则与技巧之前,我们还是先要简单了解一下饮茶法的演变。

茶的饮用始于先秦,先秦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先秦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茶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食用、二是药用,无论哪一种都是直接采鲜叶(或晾干)煮饮。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主要是直接采茶树鲜叶(或晾干)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菜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存在。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全文见附一)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可见当时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

1 / 8

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蔼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现代煮茶法举列:老白茶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属于福建的特产,像是比较有名的福鼎白茶就是出自福建福鼎。白茶汤色黄绿清澈,口感清淡回甘,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茶叶。对于白茶的冲泡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以后的课程会由杜老师教大家白茶的冲泡方法。 2.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尽管煎茶法罢黜了所有作料,但还是要在投茶前在釜中沸水内加入少许的盐。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煎茶法的时代背景 :大唐长兴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坐落在太湖之滨的顾渚山,位于长兴县水口乡辖区内。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常年云雾缭绕、氤氲弥漫、气候温润,尤其适宜茶树生长。顾渚山麓峰峦叠嶂、林木幽深;修竹苍翠、泉水清澈;茶树遍布野岭山谷,紫笋飘香,金沙涌泉,山花照人。曾任湖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诗句:“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即指此。古来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重建的大唐贡茶院占地面积100余亩,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吉祥寺大殿、陆羽阁、东西阁廊、东西茶亭、左右茶楼和茶宴厅等。整个建筑群顺山势而建,气势恢宏;全木仿唐建筑结构,新建如旧;院寺内殿柱栏槛古朴高雅,楼台阁檐雄伟壮观;浑然是一座融入大自然的山水之中、历尽岁月沧桑的千年古院寺。

去大唐贡茶院的N大理由

理由1:长兴大唐贡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茶厂贡茶院。

理由2:整个贡茶院为仿唐建筑,气势恢宏,在陆羽阁的东侧有购物中心,西侧的品茶雅室,让您尽情享受和体验大唐皇家贡茶的高贵与典雅;

理由3:贡茶院是集观光、修学、品茗、休闲为一体,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的茶文化旅游景区。 3.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

2 / 8

边注边用茶筅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百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温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二, 现代泡茶方法

1.清饮茶法(常见方法:撮泡法---延续元明清茶饮---瀹饮法)

元代作为宋明两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除了继续饼茶的生产和使用外,散茶也渐渐在茶叶消费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饼茶的使用主要在宫廷贵族之中,散茶的消费则主要在民间。除了继承前人的饮茶方式外,元代的饮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尽管元代较短暂,但这一时期在饮茶方式上的改变与革新为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再创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至清代在茶叶、茶具和冲泡方法上与现代相似。

明代是中国茶饮又一个高潮,在制茶工艺上,团、饼茶被散茶代替,六大茶类品类齐

3 / 8

全。饮茶方式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改为更讲究泡饮法,将茶叶加工和品饮方式推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

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渝饮法。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与大环境和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体察民情,减轻负担等有直接关系。这就是让制茶饮茶方式走向简约化。

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传统的茶具和茶艺的是明朝的宁王朱权。朱权的”崇新改易”主要体现在渝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瀹饮已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只要有干燥的茶叶即可。其法要点如下:

一是要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务鲜务洁。然后以热水洗涤茶叶,水不可滚,滚则一洗无余味矣。以竹筋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以手溺干置涤器内,少倾开视,色清香例,急取沸水泼之。

二是候汤,这仍是重点。首先,汤要纯熟,即水开到没有响声或气直冲贯方是纯熟。三是投茶,投茶要有序,有下投、中投和上投。春秋季宜中投,夏季宜上投,冬季宜下投。投茶多寡宜酌,茶多则味苦香沉,水多则色清气寡。

四是强调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并保持真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在水中加盐,加作料或果子之类,都会使茶汤失其真味'、

五是茶壶以宜兴紫砂陶壶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不涣散,味不耽搁。同时由于渝饮对茶汤色、香、味的追求,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发展。

瀹饮法只要懂得茶中趣理,具体程序不必如煎茶、点茶那样严格,以给人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明清以来,这种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除绿茶外,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也出现并发展起来。

现代的绿茶根据工艺的不同分为蒸青、炒青、烘青、晒青,根据茶叶的加工史,唐宋时期主要以蒸青绿茶为主,民间有少量的炒青和晒青。到了明代,草根皇帝朱元璋不接受贵族阶层繁复而讲究的品饮方式,罢团茶,兴散茶,导致了中国茶叶加工史的一次重大变革,绿茶的工艺从蒸青的天下,转为以炒青为主。

一直到了清代和现代,炒青茶都是我国的主要茶类,宋代以后,原来的贡茶产地福建建瓯、建阳等地的茶叶产量急剧下降,茶园荒废,而江苏、浙江等地的绿茶产区产量大大增加,出现了虎丘、日铸、天池、罗岕等名茶。在19世纪曾经风靡世界的绿茶(平水珠茶、眉茶等)都属于炒青,平水珠茶(Gunpower tea)在西方被称为枪炮茶,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茶叶。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唐宋时期的煮茶法、点茶法变为明清时期的撮泡法。与撮泡法相适应的茶具,例如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盖碗逐渐成为品饮茶叶的主流茶具,而宋代用来点茶的建窑茶盏则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传世的建盏很多存放在日本的博物馆里,是因为当时的僧侣们将茶盏带回日本后,近千年来日本还保留着我们宋代的品饮习惯,对于建盏的重视和保存较好,宋代的”曜变”、”油滴”、”兔毫”盏都被定为日本国宝。

明清以后,撮泡逐渐成为主流的品饮方式,但是在各地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惯,比如潮汕地区喝工夫茶,江浙地区用大盖碗泡饮。进入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习惯用搪瓷杯或者各式的玻璃瓶子,常见的有雀巢咖啡的大瓶子,初中英语老师有一次拎着大瓶子,因为温度过高,整个底被烫了下来,十分有趣。近十年来,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各地的饮茶习俗互相影响,茶友们也会用盖碗泡泡工夫绿茶,乌龙茶投茶量少一些,用大的杯子一泡也很便

4 / 8

利。

2.调饮茶法:

调饮法多在客人餐前饭后饮茶时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喜欢用长嘴铜壶煮茶,或用咖啡壶煮早茶。壶内放茶数量视喝茶人多少或壶身大小而定。红茶入壶后加入清水煮沸,然后冲入预先放好奶、糖的茶杯中,分给大家享用。也有的桌上放一盆糖、一壶奶,各人根据自己需要随意在茶中加奶、加糖。至于婚丧喜庆或大型集会时,则往往把茶放入保暖桶中,冲入足量沸水,轻轻搅拌使茶汁溶出然后备饮;或用大茶壶煮好浓茶,然后冲入保暖桶中备饮。前者方便,但出水口易被茶渣堵塞,清洗也较麻烦,后者较为清洁卫生,也易于加水和清理。

3.茶宴茶膳:

茶宴,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密赐茶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

“茶宴”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一书,其中指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茶宴已纪正式化。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反映了唐代茶宴与会者代酒欢宴的感慨之情。其中湖州和常州交界处的顾渚山茶宴规模最大,最为有名。当时,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均已被列为贡茶,每年早春采茶时节,两州太守都要在顾渚山举行隆重的茶宴,邀请名流专家共同品尝和审评贡茶,并可领略优美的环境和精美的茶具。这种茶宴历代不绝,到了宋代,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和制茶方法的革新,茶宴之风更为盛行。

日本的茶道就是根据我国茶宴的仪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茶宴的仪式,依环境条件和规模而有区别。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进行,气氛肃穆庄严,礼节也相当严格;所用茶叶为明前贡品,茶具为名贵瓷皿,用水为清泉玉液;茶宴举行时,首先由近侍布茶施礼,在皇帝的带领下,群臣举杯闻香品味,赞茶施恩,并相互庆贺。自始至终,均以品茗贯穿。整个茶宴过程,有迎送、庆贺、叙谊、观景等仪式。

寺院里的茶宴,则多在僧侣间进行,仪式开始时,众僧围坐在一起,由该寺主持法师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献茶给众僧品尝。僧客接过茶,打开盖碗闻香,举碗观色,接着品味,并发出“啧啧”声,用以赞赏主人的好茶和泡沏技艺;随后进行茶事评论,颂佛论经,谈事叙谊。二三好友之间自行发起的品茗谈天,也可称为茶会或茶宴,如宋代的大学生茶会就属于这种形式。据北宋朱的《萍洲可谈》记载,当时“大学生每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堪称学生会或同乡联谊会。 三, 现代茶艺生活 1. 品茶交友:

通过饮茶待客的方式,增加彼此间的友谊。饮茶的方式可多样化,可三五好友共同品茗,可一人独自品饮,亦可结群相伴聚会。如茶话会的形式。茶话会,是饮茶谈话之会。它是由茶会和茶宴演变而来的。茶话会也是近代世界上一种时髦的集会。它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隆重和讲究,也不像日本“茶道”要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则,而是以清茶或茶点(包括水果、糕点等)招待客人的集会,有时也用于外交场合。 2. 英式下午茶:

关于下午茶的由来,相传第一位开始喝下午茶的人应该是19世纪初期,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国公爵夫人安娜贝德芙七世。

贝德芙夫人常在下午4时感到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作为果

5 /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