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汉字解说词

的小屯南地,这是三次大的发现,都是整坑甲骨出土。从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龟腹甲和127坑发现的龟腹甲,很有特点,有些龟腹甲是经过很好的整治,中间挖了小洞。这些小洞明显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同时,在牛骨上方也发现锯磨的痕迹。它们是用来穿绳子,使用过以后把它穿起来挂上。便于存放。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用于占卜的龟甲不能长期使用。但成坑的甲骨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被集中存放的呢?127坑在发掘时,除了甲骨还发现了一具人的尸骨,它是否能提供什么线索?

由于遗留的信息太少,人们还无法揣测这具尸骨的来历。根据其它地点的出土,有专家认为,集中埋藏的原因可能是有意抛弃。甲骨上的文字仅仅记录了王室与贵族的占卜行为,它所反映的还只是商王朝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殷人以“卜”为中心的生活,给后人留下的甲骨数量惊人巨大,隐约可以瞭望那个时代的强盛。

公元前1250年,殷商王朝出现了一位被称为中兴之王的国王,武丁。他励精图治,并通过不停的战争,将商朝的疆域扩大数倍,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在这一条卜辞中,记录了妇好与沚瞂两位将军征伐印方,武丁率军从东面进攻,驱使敌人陷入妇好埋伏的位置。这场战争的结果后人已经不得而知。

名为妇好的人是一名女子,武丁的王后。武丁有60多位妻子,享有庙号的只有三位,妇好是其中之一。最初,人们关于妇好的信息都

来自卜辞,她是拥有祭祀大权的祭司,统领军队并先后征伐过五个方国的将军。她深受武丁的宠爱,因为关于妇好的卜辞有二百多条,其她两位王后屈指可数。三月里妇好会不会生子?武丁亲自判断卜兆,说:妇好一定会生子,但是要进行御祭。她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如何赢得王的心。这位王后留下很多谜团。

公元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5月16日,郑振香和她的考古队员们紧张地观察着从地下抽上来的探铲。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被盗过的墓葬,精美的青铜器上赫然铸刻着妇好的名字。墓中还有两柄象征至高权力的青铜钺。最后证实,墓主人就是三千多年前,武丁的王后,妇好。这是武丁最宠爱的王后,人们看到了她的玉簪,看到了她的酒器,但最终,并没有发现她,这位中年而逝的王后。她的死,应该令武丁非常伤心。因为妇好死后,武丁还常常为她占卜。妇好墓的位置很奇怪,至今学者无法解释,她葬在宫殿区而不是王陵区。有人认为这是武丁不忍妇好离去,便让她长眠于自己的宫殿旁。就让这个猜测成为三千年前那位王与后的故事结局吧。

三千年前的旧事静静地埋于地下,只有一年又一年的青草不停地生长和荒芜。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字始自武丁时期,这些文字伴随了殷商二百多年的强盛和衰落,在字体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目前出土甲骨共十五万多片,这些甲骨让人们了解了一个久远的年代,也留下一个巨大的疑问:甲骨上的刻写,是当时唯一的书写方式吗?那一定不是的,而是一个很罕见的、比较特殊的一种书写

方式。因为在商代的时候,它主要的书写工具肯定是竹木简,用竹木制成的简册。然而,出土文物中竹木简的痕迹无可寻觅,学者们在甲骨文字中找到了线索。

武丁时期早的甲骨文里面已经有了“作册”这个史官的名称了,一个“册”字你就看见了是多少根简,用绳把它编起来,虽然我们没发现实物,可是这个字已经告诉我们了。这是甲骨文字中的“笔”字,一只手和一支毛笔。就在出土的甲骨之上,人们意外发现了用朱砂书写的遗迹。朱书的笔道很粗,刻得很细,那个笔道周围的朱砂迹还残留着,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以用毛笔在竹木简上书写是当时主要的书写方式。

甲骨文最新统计有3961个单字,已解读的不到两千。商代文字同以后的小篆等字体比较,仍然具有明显的不规范性。文字部件比较自由,同一字可使用不同部件;同一部件也可以有繁简不同;而且,字形的书写方向也不固定。很多甲骨上的文字只能从语法结构上揣测它们的含义,它们和它们背后的殷商文明一样,未知的远比已知的多得多。

殷墟复原了一些宫殿基址,希望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够体味曾经的繁华。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古代都城大大褪色的景象。北方干燥的风、侵蚀严重的黄土和至少活动了一千年的盗墓贼,留给人们的是更加破碎的谜团。几乎所有的王陵全被盗了,没有哪座王陵没被盗,因此挖掘出的都是一些破碎的东西,不管从历史来说,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是

完整的,你要把他聚合成完整的,有时永远聚合不到一起去。这个需要推理、需要逻辑,需要其他以后的发掘互相印证。

3000年前的某一次祭祀,或许,就在这些地面遗址的某处。青草之上,是谁,曾留下驻留的痕迹?甲骨文的研究,开启了一段尘封数千年的古代文明,被风沙掩埋的历史一点一点地再现。逝者如斯,文明在不断的积淀中,前进。

[解说词] 史说汉字(3):

鼎立九州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历经华夏文明中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因为与一种金属的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独一无二。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称钟鼎文。中国的青铜器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了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

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传说。相传,黄帝曾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镇住了中原的气脉,从而镇住了九州八方。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人权力的神器。远古的传说渐行渐远,那个造鼎的时代也成为上古之谜,消失于人们的视线。究竟是谁,又为什么在青铜器上铸字,这些文字又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一万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约万余篇,春秋战国金文三千余篇。据容庚《金文编》

第四版记载,金文单字数共计3722个,其中已识的字2420个,仍有一千多字无人能解。在那些不能解读的字中,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商代的器物上,它们往往独立出现或是同类字的罗列,有时还会附加一个“亞”字形边框。其笔画苍劲古拙,书风雄伟浑厚,器物本身夸张的纹饰更为这些字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铭文多数都是一两个字。这个叫“族徽”,后来有人叫“族氏”,这两个名词都是郭沫若先生发明的。他认为这些在青铜器上这些铭文,都是图腾时代的孑遗。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曾与甲骨文一起见证了一段文明的历程,当时的华夏大地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王朝,人们又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文字的呢? 甲骨是用来占卜的东西,需要记录,在这个骨头上,或是在龟甲上进行占卜之后的一些情况记录在上边。那么金文呢,它要铸在青铜器上,所以我们说它要美观,有时候显得更加敦厚、浑厚,这是因为它们的用途载体不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甲骨看作我们的手写体,那么金文就可以说是我们的印刷体。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金文进行搜集、著录和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以后,对金文的解读进入了更为科学的阶段。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甲骨占卜渐渐成为记忆,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的时候,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那曾是一个辉煌的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周朝共传30代37王,历时八百余年,其间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但长久以来,西周的历史只留给后人一些模糊的记忆。西周文献很少,现在流传的西周的文献,只有少数的,除了《诗经》之外,少数的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