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期末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创新教学期末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预设性课程:是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计划与方案。

2、生成性课程:是预设性课程展开过程中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时产生的课程资源。08qb1 3、课程设计:是为了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而对整体的学校活动进行的一种安排。08qc1 4、结果评价: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时间后进行一次评价,以这次评价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在接受评价之前的学习成效。

5、过程评价: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学生进行多次评价而测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的潜能,在这种评定中,测验情境转变为儿童的学习经验。

6、任务表现评价: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然后依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

7、教学理念:指人们根据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8、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9、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传授者提供的讲授内容、呈现材料而掌握现成知识,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10、创新性学习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统筹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得出创新性学习的整体方案。

11、校本教学研究: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校长领导下,教研人员的指导下立足本职、本岗、本校开展旨在提高师德修养、专业化水平的现代教学研究范式。

12、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二、简答

1、 试述课程文本解读中“理解”的内涵。1

1) 理解是一种感悟过程 2) 理解是一种对话形式 3) 理解是一种意义建构

2、 简述学校课程设计的层次。2

课程设计分为两个层次:宏观课程设计,包括对所有学校经验的基础设计,包括年级间和年级内的学科安排、学校的任务特征和学校的课外经验。第二个层次是微观课程设计,主要强调课堂活动的开发和运作。

3、 简述课程评价的步骤。2 1) 对评价的分析阶段: 2) 评价设计

3) 评价的保障措施 4) 评价的实施和管理 5) 评价结果交流

4、 简述课程评价的方法。2 1) 真实感受模式 2) 水平测验模式 3) 专家会诊模式 4) 虚拟评价模式 5) 团队综评模式

5、简述评价任务的类型: 1) 简短评价任务 2) 事件任务 3) 持续性任务

6、简述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1)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 2)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3) 评价结果的形成性

7、简述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特征及其弊端。5 特征:

i. ii. iii. iv.

弊端:

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

初步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学理论体系 确立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过程本质观 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和阶段

重教师不重学生 重管教而不重自觉 重统一而不重多样

重传授而不重探索

8、简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5

1) 动力作用 2) 选择作用

3) 诱导作用

9、简述知识与智力、能力间的关系。5

掌握知识是培养智力、发展能力的基础,培养智力、发展能力是提高掌握知识质量的重要条件,两者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应以培养智力和发展能力为主,掌握知识不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教学工作者应将培养智力和发展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而把传授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10、简述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6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2) 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3) 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

11、简述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6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其实质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具体包括主动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主动参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主动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12、简述创新性学习设计的原则。 7 1)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2) 创新性学习与学习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4)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13、简述创新性学习设计的步骤。7

1) 分析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 2) 确立问题

3) 划分学习小组 4) 自主探索设计 5) 技术支持设计 6) 评价设计

14、简述教学研究中同行合作的保障条件。7

a) 建立集体备课与听课制度

b) c) d) e)

建立排课制度 建立分组制度

建立评价奖惩制度 建立坐班制度

f) 建立定期理论学习制度

15、简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7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 激发学生内部动机

3) 建立和揩、平等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型师生关系 4)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三、论述题

1、 如何开发和设计生成性课程?

1)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和教法 2) 要善于把握课堂的反馈信息 3) 利用课堂突发事件来生成课程 4) 以批判性思维对待生成性课程

2、 试述学校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步骤。

1) 学校分析

2) 明确与学校教育目标相匹配的学生能力发展指标

3) 详细规划学校课程的内容、框架、教学进度,其中包括学校所有年级学科课程的设

计、年级学期课程的实施,同时制定各项管理措施保障各项目标的落实

4) 设计教学主题与教学活动,适当增补教材,强化教师合作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 实施学校课程计划,在实施中评价,不断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3、 试述学校课程计划的评价内容2

1) 学校课程计划内涵的适切性 2) 学校分析的适切性

3) 学校教育目标的适切性、具体性

4) 各年级学习领域或学科学习班主题或学校特色活动的适切性 5) 学科连续性、与主题活动配合与联系的适切性等 4、 试述过程评价的特点c1

1) 评价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2) 评价的过程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类似,所需要的评价工具评价资料隐于学习情境

3) 评价可以在学习情境中轻松进行

4) 评价是每时每刻进行的,不需要为评价而教

5、 简述设计表现任务的注意点。

1) 哪些基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或有价值的评价是被传统测验所忽视的?

2) 所有学生应该达到或希望他们达到的核心能力或表现是什么? 3) 用所设计的表现性任务进行评价,其信度如何?能否用相似的任务来检测评价任务

的稳定性? 4) 评价任务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够覆盖所有学生的情况吗? 5) 怎样处理和报告评价结果才能改进教学? 6、 试述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区别。

i. 领导主体多元化 ii. 决策过程民主化 iii. 沟通模式网络化

iv.

重引导而非控制

7、试述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角色内容。4 1) 课程意识的主动生成者 2) 新课程实施的引领者 3) 学生课程学习的指导者 4) 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助者 5)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者

8、试述教师课堂领导的主要策略。4 1)为学生指明清晰的教学目标 2)由惩罚控制转向预防激励 3)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9、试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6

1) 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2) 3) 4)

设者;

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

和谐发展; 5) 6)

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0、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述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6 在当代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具体而言,基本策略包括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和鼓励创新的教学策略 11、试述鼓励创新的教学策略。6

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知识和材料为基础的教学主体间共同建构和创造新的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鼓励创新教学策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二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和努力创新的过程。

12、试述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自我反思的方式。7 1) 自觉进行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2) 通过案例分析促进校本教学研究 3) 反思日记与反思随笔 4) 建立教师个人的研究档案

13、试述校本教学研究的定位。7

1) 以学校为依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家为依托 2) 立足课堂问题

3) 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 4) 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而不是研究基本理论 5) 科学研究但不反对经验

四、材料题

根据材料,指出对创造力的理解(美国基础教育的可行之处)。 分析我国传统教育的缺陷:

提出改革策略:(可有自己的见解,也可参见教材相关内容如下)

在当代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具体而言,基本策略包括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和鼓励创新的教学策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