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 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 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 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 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 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刻石鼓 又称石鼓文。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时间:东汉末年 字体:隶书

内容: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2)三体石经

时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 字体:古文、篆文、隶书

内容: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3)开成石经

时间:中唐时期 字体:楷书

内容:儒家十二经 清以前的石经中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 (4)乾隆石经

时间:清雍乾年间 字体:楷体 内容:“十三经” 三、竹木与简牍文献 1.竹简、木简、木牍

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木牍:较宽的木片;竹简、木简、木牍合称简牍,是商周至汉晋的文献载体。

历史上重要竹木文献实例:

2.汲冢竹书 (战国竹简,发现于晋太康二年)

3.居延汉简 (额济纳河流域)时间范围: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

4. 银雀山汉简 (山东临沂)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初墓葬。一号汉墓4942枚。为《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六稻》、《蔚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墨子》等先秦古籍。 5. 睡虎地秦简(湖北云梦) 内容特点:秦代的法律条文

6.郭店楚简(湖北荆门) 内容特点:学术著作。道家著作共2种4篇,即《老子》3篇、《太一生水》1篇。证明战国中期前《老子》其书已存在。

7.上博藏战国楚简 这批楚简中收有《周易》三十四卦的内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部。 8.走马楼吴简(湖南长沙)

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街一古井,出土超过15万枚三国吴简。 2003年,在走马楼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万枚汉简,为汉代实用文书。

9.里耶秦简(湖南) 2002年,湘西里耶古镇出土2万余枚,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 10.郴州汉简、晋简(湖南郴州)

2003年12月,湖南郴州市发现十口古井,从中发现300多枚汉简(东汉末期)。

2004年2月,在同一地区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7捆700余枚晋简。简牍上“太安二年”(西晋惠帝年号,公元303)字样清晰可见。内容为官府文书,将对研究中国西晋历史和当时南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四、缣帛与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光洁细薄的丝绢。 1.战国秦汉时,帛书使用相当普遍

2.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

3.马王堆西汉帛书,为秦末至西汉初抄写。有大量书籍,如《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等。 五、纸张

纸张为魏晋之后最通用的文献载体。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

一、最早出现的是总集。

总集是多人文学作品的汇集。(见教材页55)

总集形式灵活:可单收一种或多种文体;可只限一朝一代或兼收历代。

1.结合定义及你所掌握的文学史常识,可推知最早的诗歌总集应是?《诗经》、《楚辞》

那么,此后又有哪些重要的诗歌总集?

1.《玉台新咏》,(陈)徐陵编

续接《诗经》、《楚辞》的古诗总集,为南朝梁以前历代言情之作,以宫体诗为核心,但保存了汉魏六朝相当多的诗歌。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还保存了大量乐府史料,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的最基本的文献。

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

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唐以前诗歌总集。每诗注明出处,诗人下列小传,考证颇精。

4.《全唐诗》,(清)康熙敕编;《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

《全唐诗》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曹寅、彭定求等人具体负责。虽已求全,但仍有遗漏、误收。错误等。

5.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中华书局编为《全唐诗外编》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 1、若查检金元明清诗,则可使用以下总集:

① 《中州集》,(金)元好问编 ②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 ③ 《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 ④ 《明诗综》,(清)朱彝尊编 ⑤ 《晚晴簃诗汇》,徐世昌编

2.若需查阅历代词、(散)曲作品,应使用哪些总集?

① 《全宋词》,唐圭璋编 ② 《全金元词》,唐圭璋编 ③ 《词综》,(清)朱彝尊、汪森编 ④ 《全清词钞》,叶恭绰编 ⑤ 《全清词》,程千帆主编 ⑥ 《全元散曲》,隋树森编 ⑦ 《全明散曲》,谢伯阳编 ⑧ 《全清散曲》,凌景埏、谢伯阳编 3.若需查阅元明清戏曲,可使用哪些总集?

① 《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②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 ③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 ④ 《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4.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文选》)

这部选集收录东周至梁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诗文752篇。上起子夏(《毛诗序》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编排的原则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因此所谓“文”指广义的文学作品。

(1)从文体角度而言,《文选》所录分为哪几大类?赋、诗、文。赋、诗所占比重最大,又分列38小类 (2)《文选》的选录标准

《文选》选篇,“文为本”,所录均为名作佳篇。然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 “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则一律不选。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这一选录标准有何意义? 5.总集因何而产生?

《隋书·经籍志》:“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若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晋)挚虞《文章流别集》被视为总集诞生的标志。

二、个人的诗文汇编:别集

《隋书经籍志》:“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1.别集的编纂体例

① 汇编:汇集作者的诗文为一书 ② 类编:按诗文题材内容分类编排 ③ 分体类编:按诗文体裁分编 ④ 按年次编:以诗文写作年代为序编排 三、单行文献

单行文献是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为单行本。(见教材页59) 四、丛书

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是按照一定原则,把多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并冠以一个统一的名字。又称“汇抄”、“合刻”、“汇刻”、“丛刻”、“丛编”、“类编”、“全书”、“丛刊”等。(见教材页60) 1.丛书因何而产生,有何功用?

1) “丛书”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这部书却是部文集)。

2) 真正的丛书,出现于南宋。以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收六部宋人著作)为代表。 3) 丛书一般可分为综合性丛书、专科性丛书。

4) 丛书的功用与价值(教材页61)张之洞《书目答问》:“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

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

2.丛书举要

(1)“丛书之祖”:《百川学海》,(南宋)左圭编 (2)“丛书之冠”:《四库全书》

清乾隆敕编,乾隆内务府抄本。先抄成四套,此即所谓“北四阁”分藏于:

① 北京故宫文渊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② 北京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 ③ 沈阳故宫文溯阁(现藏甘肃)

④ 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现藏北京图书馆) 另有所謂“南三阁”,即:

① 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 ② 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

③ 文澜阁本,在杭州西湖圣因寺(现藏浙江图书馆)

现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 (3)“民国三大丛书”

①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张元济编 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影印,为影印善本丛书之最富盛名者。

②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编 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精注本。

③ 《丛书集成》,王云五主编 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编排而成。 (4)诗话、词话类丛书

① 《历代诗话》 (清)何文焕编 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八种 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②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编 续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九种 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③ 《清诗话》 丁福保编 收清代诗论著作四十二种 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④ 《清诗话续编》 郭绍虞编 富寿孙校点 续收清代诗论著作三十四种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⑤ 《词话丛编》 唐圭璋编 收历代词论著作六十种,后中华书局新校本收八十五种(附人名索引)。 (5)政书类丛书:《十通》

《十通》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工具书,属于政书(见教材页64)。 包括:

① 《通典》 (唐)杜佑修 ② 《通志》 (宋)郑樵修 ③ 《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修 ④ 《续通典》 (清)乾隆官修 ⑤ 《皇朝通典》 (清)乾隆官修 ⑥ 《续通志》(清)乾隆官修 ⑦ 《皇朝通志》 (清)乾隆官修 ⑧ 《续文献通考》 (清)乾隆官修 ⑨ 《皇朝文献通考》 (清)乾隆官修 ⑩ 《皇朝续文献通考》 刘锦藻修 3.如何利用、查检丛书? 《中国丛书综录》

第一册《总目》(汇编、类编、“丛书书名索引”、馆藏情况表) 第二册《子目》

第三册《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 五、类书

我国古代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 思考:类书与丛书有何不同?

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原书不予分割;

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按类别编排。 ? 思考:类书与辞书(如《说文》、《尔雅》等)有何不同? 类书的重心在摘取文句,汇集古今群书中的词藻。

辞书的重心在释义,引征例句归纳出词义、义项。引文一般限于句子。好的类书摘引词句篇段严格依原文,各条引文都明确出自何书何卷何篇。 ? 类书举要 “唐代三大类书”

①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

“北堂”是隋秘书省后堂。此作引书八百余种,且都是隋以前的古书,在辑佚、校勘方面极有用途。 ②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引征体例上对类书有所改造,类(故)事之后又列(诗)文。 ③ 《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宋代官修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①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主编

综合性类书。分55部5426类,每类之下罗列群书关于此类的记载,依经史子集顺序罗列。 ②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主编

被誉为“小说家之渊海”。所引系汉晋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的故事。 ③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

专科性史学类书,专门辑录历代君臣事迹,起上古止五代。所采以正史为主,材料较多。 “明清官修类书”

①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

“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②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编

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分六汇编,每编之下各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又分部,几乎涵盖重要的古代文献。 ③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

该书按平水韵106韵编排,以韵系字,每字之下采词藻典故,按词条末字入韵,以供诗词创作时查词藻之用。 六、地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专书。地方志分类及内容比正史更为详细,总体容量大大超过正史,是我们研究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重要资料,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