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考核实践与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考核实践与反思

作者:刘安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高校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文化管理学》为例,分析选修课程的教学、期中和期末环节考核实践,从中反思大学课程考核改革。提出更新课程考核观念、建立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学生成绩数据档案、加强课程跟踪考核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程考核;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63-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使高校学生建立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每一所高等院校都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高等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特别是针对非文科专业的在校学生,大部分学校还规定他们必须选足若干门或若干学分。有的学校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总数多达400多门,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8个学分。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能动选择,能够丰富自身知识,又能轻松获得学分,因而,受到广大在校学生的喜爱。

然而,由于选修课程较必修课相对自由轻松,在日常教学过程以及期中、期末考核时往往被简单对待,使得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对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没有充分认识,任课教师无差别地与专业课同等对待,针对知识点讲得很深很专,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其次,正因为选修课不同于专业必修课,对课程考核不太重视,其考核方法也比较简单随意。大多选修课程的考核都在其末让学生提交一篇相关内容的小论文,并以此作为课程最终成绩。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听懂课程内容,考试考核时也容易滥芋充数地过关,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往往通过网上下载、抄袭或请人代作等方法来应对课程考核。其结果是,“对于那些存心来混一个成绩或学分的学生来说,则非但开设选修课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并且在客观上助长了学生不务实学、投机取巧的心理。[1]因而,有必要从课程教学过程与考核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获得较为真实的评分,并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文化管理学》教学过程与期中考查

我校《文化管理学》作为政治与历史学院行政学等专业选修课自开设以来,因其文化的多彩性和课堂的生动性,学生评价一直比较高,选修学生也较多。作为《文化管理学》课程主讲教师,针对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将课程中专业性强的管理技能章节进行了简化处理,改正了教学大纲,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线,贯穿文化政策、文化组织、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产业等相关内容,结合丰富多彩的本地文化管理案例,从文化资源、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来架构课程。总的来说,就是通俗易懂的文化管理案例的分析解说,使学生了解文化管理领域的实务与理论知识点。

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跨专业课程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使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启迪,因而,选修课程的课堂学习过程尤为重要。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认为选修课程的考核相对简单,而且容易过关拿到学分,对课堂听讲采取了消极的态度。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主讲教师就必须在三个方面采用针对性的措施:第一,需要用点名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的到课率;第二,老师需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用新教案、新事例以及生动的教学辅助设施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第三,就是要强化课程的随堂考查和期中考查。随堂考查不仅对课堂所讲述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进行随机提问,或是完成课后习题。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寻找他们所关注的文化事例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不仅能让学生对文化管理产生深厚兴趣,更能让学生在对文化事例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应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并加以实践。这样的考查结果比纯粹让学生死记住知识点来得更加深刻。

三、《文化管理学》期末考核实践

课程的期末考核是对教学成效的综合评估。我校对于课程考核也进行了多次的适应性改革,总体要求是:将课程考试分成平时检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个阶段进行,以百分制计算,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综合评定而成。强调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有机结合,将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按照期末考试及平时考核成绩所占的不同比例综合评定。

选修课程期末考核更具灵活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成果形式,如行政学专业学生可以是一篇涉文化管理的咨政报告或调研报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可以提交关于文化事例的新闻调查稿或电视(广播)小专题等。这些需要提交综合性的考核成果,是课程的总结性考试,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更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014年、2015年两个教学期学生共提交期末考核成果214项,具体见下表:

学生期末提交的课程考核成果中,在内容方面覆盖了文化管理学相关知识点,并且能紧扣政府的文化工作重点,关注前沿,特别是文化产业化方面,学生们更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如动漫产业发展、国内电子竞技的政府管理以及《爸爸去哪儿》等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营销和创新等等。

在成果形式方面,更是丰富多彩。不仅有传统的小论文和调研报告,还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新闻播报类成果,更有学生关注较多的微电影等。虽然此类的成果目前在整个成果中所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重较少,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更愿意用新的成果形式来作为期末考核凭证,显示出学生创新意识。 四、反思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尽管,作为选修课不能给学生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通过灵活的考核让学生参与实践获得直观感受,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启迪的作用。通过选修课课程考核,我们也可反思对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寻找更加适应现代大学生实情的课程考核方案。

1.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考核观念。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时代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需要作适应性革新。在从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和改革过程中,以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严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需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结合各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考分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并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而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分类考核,建立课程考核体系。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考核不同要求的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注重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着重考核学生广泛阅读、社会观察、沟通交流和思考批判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课程应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课程应对接行业标准,着重考核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掌握和应用。实验实训课程应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3.强化记录,建立学生成绩数据档案。公开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同时认真做好平时成绩记载。期中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将成绩单上报所在教学单位。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后将平时成绩原始记录整理装订成册与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装订好的试卷一起存档。课程考试的总成绩单应注明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和分数,并按照学校期末考试成绩管理的相关规定操作。任课教师应认真总结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经验,及时完善考核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4.分段平衡,加强课程跟踪考核。各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在总体要求的框架下,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灵活设置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大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