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 6分)

绿色时尚往两晋 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流的。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压抑的肃然起敬。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财富与身价。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王羲之有一。篇署名的《笔经》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他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太平御览》叙说了南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巾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一次就做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在太奢华)都以绿髹为时尚,在戴、红、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大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东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这批闲适的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正是这批文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

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髹成了生活时尚。陶潜《归园田居》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王羲之有记载名士们会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名篇;七贤名士更是怡淡闲适于竹林深处,用绿色来包裹视野、包裹生命。绿色之髹正是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认同。 ④还有一个因素。自三围、西晋以来,制瓷业发展迅猛,青瓷与漆器第一次在手工领域碰撞,青瓷的翠色对传统朱、黑色彩形成了色流时尚的挑战,漆器向瓷器靠拢,着上了绿色的时装,当然,瓷器也向漆器靠拢,则是参考了漆器的器型,丰富了自己的品种。总之,这是一个瓷器、漆器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时代。

⑤绿沉漆始制于两晋,鼎盛于两晋、南北朝(其流行可尾延到宋),为文献所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实物却一直无处可觅,直到上个业纪80年代末在陕西汉门寺塔藏中才发现了一件唐代绿沉漆金平脱钵,让我们在千年猜想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解读绿沉之色的“黑匣..

”。 【注】髹:把漆涂在器物上之意。

1.如果要替换第①段中的“即便”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A )(1分)

A.纵然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本文认为传统的漆色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的原因有: (3分)

①象征着权力与威严;②象征着财富与身价;⑧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1点1分) 3.解释第⑤段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2分)“黑匣”:原指用于分析飞机失事原因的记录仪;此处喻

1

指“有力的证据”。

4.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第①段选择故宫、江南宅第为例,既有建筑上的代袁性,又考虑到了地域的特征。

B.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文中提及的陶潜、谢灵运、“七贤名士”,都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豕。

5.纵观全文,请阐释“时尚”这一概念的内涵。(4分) 要点:①反叛(挑战)传统 ②流行当下 ③崇尚自然 ④追求自由 ⑤富有创新意味(1点1分)

6.关于本文的文体,有说明说,议论说,二者兼有说。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4分)

提示:此题属开放类,不论观点如何均可;关键看对问题的阐释。(观点1分,阐释3分)

示例:1)从文题看,既像说明的对象,又似论证的观点;2)从表达方式看,有说明,更有议论;5)从文字风格看,既有说明文的简洁、规范,又有议论文的准确、严谨。结论:同时兼有说明、议论两种文体特质;或者说是一篇兼有说明文某些特征的议论文。

(二)阅读下文,完成7—1 2题。(20分)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旧季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圃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怀古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限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门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

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四北望,射灭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笼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

也是狭隘多了。 2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已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也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7.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4分)

(4分)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窗外”四季变化的景物用诗的语言铺叙出来(1分),春 花、冬雪、秋风、夏雨,这些景物不仅富有季节特征,而且极具画面感,充满诗意(1分);凸现了窗里人喜欢看的缘由(1分)。开篇点题,文句优美,引入入胜(1分)

9.(3分)要点:1)典型,有论辩力 2)为读者熟知,易接受 3)既征明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 4)有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可

读性与美感。(对l点1分) 10.(2分)D 11.(4分)要点:1)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感性化,富有散文的特质;2)新颖别致,表现出作者观察体悟人生独特的视角。(对1点得2分)

8.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3分) 唐人胸襟博大昂扬奋发心怀天下; 宋人:敏感精致含蓄秀气; 清人 悲凉沧桑沉重无奈忧伤(超过字数不得分;每处1分)(每处不超过4字)

9.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

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地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1.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