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他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温病”一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理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王履】,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吴又可——《瘟疫论》

叶天士——《温热论》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余霖《疫疹一得》 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②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④临床上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温病的命名】

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季的春温、冬季的冬温

以时令主气为依据: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 以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

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疟疾、霍乱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瘟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 【温病的分类】

根据病因性质分:湿热、温热

根据发病初起的特点分: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温病与伤寒的联系和区别】

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当隶属于广义伤寒范围。

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

【温疫】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往往来势迅猛,病情较重,危害性较大。

【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 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它既包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热病,也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小及少数不传染的温病。

温疫则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

从性质上说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区别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 【温毒】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温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一是指温病中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是指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前者是疾病名称,后者则是指病因。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多先犯上焦肺卫 ②易伤肺胃阴津 ③病情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于伤津耗气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邪为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湿热病邪】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燥热病邪】

①病位以肺为主 ②易致津液干燥 【温热病邪】

①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疫疠病邪】

①致病力强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温毒病邪】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卫气营血辩证表 证型 卫 气 营 病理 邪郁卫表肺卫失和 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证候 辩证要点 备注 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发热,微恶寒,或咳嗽,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口微渴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但发热不恶寒,凉,尿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口渴,舌苔黄 身热夜盛,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谵语,或斑点隐数 隐,舌红绛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妄,急性多部位、多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窍道出血,斑疹舌质深绛 密布,舌深绛 血 三焦辩证表 证型 上温邪焦 犯肺 病理 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邪犯心包 邪热内陷机窍阻闭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中阳明焦 热炽 阳明邪结 胃经热炽津伤 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证候 辩证要点 备注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发热,微恶风寒, 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咳嗽 脉浮数 身热,汗出,咳嗽气促,口渴,舌苔黄,脉数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身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身热,咳喘,舌苔黄 身热不扬,胸闷, 咳嗽,舌苔白腻 神昏,肢厥,舌绛 身热,神识似清似昧,或有谵语,神识昏蒙,舌苔腻 舌苔腻 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而燥 壮热,汗多,渴饮, 舌苔黄燥,脉洪大 潮热,便秘,舌苔黄黑燥,脉沉实有力 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大身热,腹痛,大便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溏垢,舌苔黄腻或舌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黄浊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湿热中阻 下肾精焦 耗损 虚风内动 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司 邪热久羁耗损肾阴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身热不扬,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衰,身热,脘痞,呕恶,有湿热或烦躁,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舌苔腻 轻重区苔白腻,或黄腻 别 低热,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 舌绛枯痿,脉虚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儋儋大动,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痿,脉虚弱 手指蠕动或瘛瘲, 舌干绛而痿,脉虚 舌诊的意义:

舌苔——卫气 舌质——营血 【白苔】

①舌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舌苔薄而色白,近似常人之苔,惟欠滋润,且舌边尖色红,为温病初起邪袭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

②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而干燥乏津,舌边尖红。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

③舌苔白厚而黏腻:白苔满布,质地较厚,垢腻润泽,紧贴舌面。为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于湿温病湿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④舌苔白厚而干燥:舌面白苔较厚而干燥,舌质多偏红。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也可见于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

⑤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舌苔白垢腻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即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郁不能外达。此外,营分邪热为气分湿邪所阻也可见到此种舌象。

⑥舌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舌苔如白粉堆积,润泽滑腻,刮之不尽,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疫。

⑨白霉苔:满舌生白衣,或蔓延或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秽浊之气上泛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 【黄苔】

①薄黄苔:舌苔黄而色淡,苔质较薄。润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甚;燥者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③苔黄干燥:舌苔不甚厚,色黄干燥,舌质红赤。为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受伤的征象。 ④老黄苔:舌苔色深黄,或如沉香色,或如金黄色,焦躁甚则起芒刺,苔有裂纹。为热结肠腑之征象。

⑤黄腻苔或黄浊苔:舌面黄苔满布板贴,细腻润泽,或黄而垢浊。为气分湿热内蕴之征象,见于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及湿热蕴毒之证。 【灰苔】

①灰燥苔:舌苔灰厚而干燥,甚则焦躁起刺。为热结肠腑而阴液大伤之征象。 ②灰腻苔:舌苔灰而腻,润泽或黏液。为温病兼夹痰湿内阻之征象。 【黑苔】

①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舌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躁起刺,扪之糙涩无津。多为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象。

②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舌苔黑而干薄无津,燥而无刺,或舌体枯痿,绛而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损的征象。如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者,为真阴欲竭而壮火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