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通信网基础期末总结

第一章

1.通信网子网功能可以分为业务网、传送网和支撑网 业务网:固话网、移动电话网、互联网、IP电话网、点数据通信网、智能网、窄带综合业务网(N-ISDN)、宽带综合业务网(B-ISDN)。 传送网:数字信号传送网

支撑网:信令网、数字同步网、电信管理网 2.协议: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

同一层之间通过协议通信,相邻层之间通过原语通信。相邻层之间通过业务接入点/服务接入点进行通信。传输层是端口。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3.OSI 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服务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

会话层:为通信双方建立一个会话连接,并控制会话过程的进行。

传送层:建立主机间端到端的连接,保证端到端间数据传送的可靠性。

网络层:根据数据传送的目的地和网络状态选路,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送。

数据链路层:利用差错控制、顺序控制和流量控制及链路层的控制和管理,保证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数据的正确传送。

物理层: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提供物理连接,以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4.TCP/IP

上到下是应用层、TCP层、IP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

5.两种模型的对应关系: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7层结构,TCP/IP协议模型是一个5层结构,其中TCP/IP的应用层和OSI的应用层相对应,在TCP/IP协议模型中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这两层的功能包含在应用层中。TCP/IP中的TCP层对应OSI中的传送层,IP层对应OSI中的网络层,TCP/IP中的网络接入层不能和OSI中的数据链路相对应,是指IP网络的接入层具有独立的通信功能,可以使以太网、SDH网、ATM网络等协议。 第二章: 1.电话网的结构:

2.电话网的路由规划 基干路由:不允许溢出

低呼损直达路由:不允许溢出 高效直达路由:允许溢出 3.网间互通原则

i.网间互联原则上应在本地级

ii.同一运营商的网间互通遵循“发端入网”; 不同运营商的网间互通遵循“收端入网”。

(以3G用户与本运营商固定电话用户间的互通为例) 某业务区内3G用户呼叫本业务区的固定用户(A业务区内主叫3G用户→A市MSC/GMSC→A市本地汇接局→A本地端局→被叫固定电话用户。)

某业务区内3G用户呼叫省内其他业务区固定用户(A业务区内主叫3G用户→A市MSC/GMSC→省内DC1→B市DC2→B市汇接局→B市端局→B市被叫固定电话用户。)

某业务区内3G用户呼叫其他省本地网的固定用户(A业务区内主叫3G用户→A市MSC/GMSC→省内DC1→其他省DC1→X市DC2→X市汇接局→X市端局→被叫固定电话用户)

某业务区内固定电话用户呼叫本业务区内3G用户(主叫固定电话用户→本地网端局→本地网汇接局→A市

MSC/GMSC→A业务区内被叫3G用户。)

省内其他业务区内固定用户呼叫某业务区内3G用户(采

用发端入网方式,主叫固定电话用户→本地网端局→本地网汇接局→D市MSC/GMSC→省内DC1→A市MSC/GMSC →A业务区内被叫3G用户。)

省外固定用户呼叫某业务区内3G用户(主叫固定电话用户→本地网端局→本地网汇接局→X市MSC/GMSC→其他省DC1→省内DC1→A市MSC/GMSC→A业务区内被叫3G用户。)

不同运营商的网间互通(以中国电信固网用户与中国移动用户间的话音业务呼叫路由为例进行说明。)

某业务区内固网用户呼叫异地的中移动用户(采用收端入网方式。 A业务区主叫用户→A市端局/汇接局→省内DC1→它省DC1 → X市DC2→X市关口局→X市移动关口局→被叫。网间结算点在X市关口局。)

某业务区内中国移动公司用户呼叫异地固网用户(B市主叫移动用户→B市移动关口局→移动公司长途网络→A市移动关口局→A市固网关口局→A市汇接局/端局→A市被叫用户。) 第三章

1.数据子网:数据子网根据其数据链路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广播类型的数据子网,即局域网,以及交换式数据子网,即广域网。 2.虚电路和数据报

3.拥塞: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资源的需求超过了

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要变坏 4.帧中继

A.概念:在OSI第二层用简化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技术。

B.特点:设计帧中继(FR)就是为了消除X.25带给端用户系统和分组网络的大部分开销,以减少节点处理时间,它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帧中继是在数据链路层上,采用简化协议,且以帧为单元来传送数据的一种技术

帧中继与X.25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呼叫控制信令和用户数据在各自独立的逻辑连接上传输,因此,中间节点不需要维护状态表或者处理基于单连接的呼叫控制相关报文。

逻辑连接的复用和交换发生在第二层而不是第三层,减少了整整一层的处理。

从一跳到另一跳之间没有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由高层负责。

D.流量管理: 访问速率:取决于用户连接到网络的通道的带宽,用户永远不可超过这个速率 提交突发业务量Bc:对每个连接,定义一个Bc。它是网络在预定时间(T)内确保数据无丢弃传输,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量。 承诺的信息速率CIR:用户和网络共同协商确定的关于用户信息传送速率的门限数值。CIR=Bc/T(平均速率)

超额突发业务量Be:它是网络在预定时间(T)内,用户可以发送超过Bc的最大数据量。 5.路由选择策略: A:固定式路由选择:固定式路由选择为网络中的每一对源和目的节点选择一条永久的路由,这些路由是固定的,只有当网络拓补结构发生改变时他们才可能改变。

B.洪泛路由选择:不需要任何网络信息。一个分组由源节点发送到与其相邻的每一个节点上,。在各个节点上收到的分组再次被传送到除分组到达时所经过的链路以外的所有输出链路。 C.随机路由选择:节点只选择一条输出链路,这条输出链路是从除分组到达时所经过的链路以外的其他链路中随机选中的。 D.自适应路由选择:路由选择的判决随网络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必须在节点和节点之间交换有关网络状态的信息。

第四章

1.IP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

2.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它指定了子网标识

和主机号的分界点,即对应IP地址网络号和子网标识的位全部置1,主机号部分全部置0。 3.IP地址划分

4.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 IP地址:工作在体系架构的网络层,用来标识网络连接;采用全局通用的地址格式,由网络号和主机号构成;是一种层次地址,携带对象的位置信息。 硬件地址:工作在体系架构的网络接入层,用来标识对象的物理接口;每种物理链路有各自的硬件地址的格式,例如在局域网中的MAC地址。 5.为什么要使用IP地址? IP层向下要面对各种不同的物理网络,向上要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服务,通过IP地址可以实现硬件地址的统一,向上层屏蔽底层的差异。 6.IP数据报的格式 一个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 20 字节,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7.路由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RIP和OSPF 外部网关协议:BGP-4 8.自治系统:一个自治系统是一个互联网,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自治系统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内应采用何

种路由选择协议。一个自治系统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

个行政单位来管辖。

9.OSPF 概念:O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协议。

相邻路由器之间交换的是:路由信息 OSPF分层路由:为了能够用于规模很大的网络。OSPF把一个大型网络分割成多个小型网络的能力被称为分层路由,这些被分割出来的小型网络被称为“区域”。

多区域的OSPF必须存在一个主干区域。主干区域的标识符是0.0.0.0,它负责收集非主干区域发出的汇总路由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返还给到各区域。

10.MPLS概念: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地址、转发和交换等能力。

11.MPLS和传统的IP转发的区别

传统IP分组转发机制中,每一跳都要分析分组头部,查找路由表,确定下一跳的IP地址,而在MPLS转发机制 中,只在入口路由器分析分组头部,查找标签转发表,

添加标签,在中间节点只根据标签进行转发。 传统IP分组转发机制中,所有的转发都是基于目的地址的,而在MPLS转发机制中,分组的转发除了可以基于目的地地址,还可以基于某个等价转发类(FEC),例如VPN、QoS等,并且可以由源端指定路径。

12.标签分发协议(LDP)分发的是标签与FEC的绑定关系。 13.根据PE路由器是否参与客户的路由,MPLS VPN分为二层MPLS VPN和三层MPLS VPN。 14.MPLS数据层面的转发原理:在数据转发层面,MPLS VPN网络中传输的VPN业务数据采用外标签(隧道标签)和内标签(VPN标签)两层标签栈结构。 当一个VPN业务分组由CE路由器发给入口PE路由器后,PE路由器查找该子接口对应的VRF表,从VRF表中得到VPN标签、初始外层标签以及到出口PE路由器的输出接口。 当VPN分组被打上两层标签后,就通过PE输出接口转发出去,然后在MPLS骨干网中沿着LSP被逐级转发。 在出口PE之前的最后一个P路由器上,外层标签被弹出,P路由器将只含有VPN标签的分组转发给出口PE路由器。 出口PE路由器根据内层标签查找对应的输出接口,在弹出VPN标签后通过该接口将VPN分组发送给正确的CE路由器,从而实现了整个数据转发过程。

第六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