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1 / 30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 / 30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D.E )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 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A. B.C.D.E)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C.D.E)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B. E )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27. 气为血之帅是指(A. B.C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8. 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B.C.D)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3 / 30

2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 B.C.D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0. 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A. B.C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31.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 C.E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32. 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B.C.D ) A.年龄不同 B.性别差异 C.体质强弱 D.生活习惯不同 E.肤色不同 33. 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4.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 B.C.D.E )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5.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 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B.C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7.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C.E)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8.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D.E )

4 / 30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粕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A. B.C )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 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A. B.C.D.E)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与(实则泻其子)。 4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 (主藏血)两个方面。 44.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45. 血运失常包括(血瘀)与(出血)两个方面。

46. 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足太阳膀胱经)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经。

47. 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48.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与(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与(饮食不洁 )三个方面。 50. 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 / 3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