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限元法简介

1有限元法简介

1.1有限单法的形成

在工程技术领域内,经常会遇到两类典型的问题。其中的第一类问题,可以归结为有限个已知单元体的组合。例如,材料力学中的连续梁、建筑结构框架和桁架结构。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离散系统。如图1-1所示平面桁架结构,是由6个承受轴向力的“杆单元”组成。尽管离散系统是可解的,但是求解图1-2所示这类复杂的离散系统,要依靠计算机技术。

图1-1 平面桁架系统

图1-2 大型编钟“中华和钟”的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曾攀教授)

第二类问题,通常可以建立它们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即微分方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例如弹性力学问题,热传导问题,电磁场问题等。由于建立基本方程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无限小的单元,这类问题称为连续系统。

图1-3 V6引擎的局部

下面是热传导问题的控制方程与换热边界条件:

???T????T????T??T? ????Q??c?????????z?x??x??y??y?z?t????初始温度场也可以是不均匀的,但各点温度值是已知的:

(1- 1)

Tt?0?T0?x,y,z?

(1- 2)

通常的热边界有三种,第三类边界条件如下形式:

?T?λ?h?T-Tf?

?n (1- 3)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连续系统的基本方程,由于边界条件的限制,通常只能得到少数简单问题的精确解答。对于许多实际的工程问题,还无法给出精确的解答,例如,图1-3所示V6引擎在工作中的温度分布。这为解决这个困难,工程师们和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近似方法。 在寻找连续系统求解方法的过程中,工程师和数学家从两个不同的路线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有限元法。有限元法的形成可以回顾到二十世纪50年代,来源于固体力学中矩阵结构法的发展和工程师对结构相似性的直觉判断。从固体力学的角度来看,桁架结构等标准离散系统与人为地分割成有限个分区后的连续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

1956年M..J.Turner, R.W.Clough, H.C.Martin, L.J.Topp在纽约举行的航空学会年会上介

绍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将矩阵位移法推广到求解平面应力问题。他们把结构划分成一个个三角形和矩形的“单元”,利用单元中近似位移函数,求得单元节点力与节点位移关系的单元刚度矩阵。

1954-1955年,J.H.Argyris在航空工程杂志上发表了一组能量原理和结构分析论文。 1960年,Clough在他的名为“The finite element in plane stress analysis”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有限元(finite element)这一术语。

数学家们则发展了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法,包括有限差分方法,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 在1963年前后,经过J.F.Besseling, R.J.Melosh, R.E.Jones, R.H.Gallaher, T.H.H.Pian(卞学磺)等许多人的工作,认识到有限元法就是变分原理中Ritz近似法的一种变形,发展了用各种不同变分原理导出的有限元计算公式。

1965年O.C.Zienkiewicz和Y.K.Cheung(张佑启)发现只要能写成变分形式的所有场问题,都可以用与固体力学有限元法的相同步骤求解。

1969年B.A.Szabo和G.C.Lee指出可以用加权余量法特别是Galerkin法,导出标准的有限元过程来求解非结构问题。

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为有限元方法的初期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陈伯屏(结构矩阵方法),钱令希(余能原理),钱伟长(广义变分原理),胡海昌(广义变分原理),冯康(有限单元法理论)。遗憾的是,从1966年开始的近十年期间,我国的研究工作受到阻碍。

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结为:将连续系统分割成有限个分区或单元,对每个单元提出一个近似解,再将所有单元按标准方法组合成一个与原有系统近似的系统。

下面用在自重作用下的等截面直杆来说明有限元法的思路。

等截面直杆在自重作用下的材料力学解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