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微生物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利弊) 2.微生物的发现与奠基人

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放大倍数约300倍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 巴斯德的工作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3) 免疫学——预防接种 (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柯赫的工作

(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 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 配制培养基 c) 流动蒸汽灭菌 d) 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 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 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定义:人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小生物总称。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8000年前早起应用阶段,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生理生化阶段(微生物奠基人),现代微生物学(多学科交叉,人类肠道微生物)

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微生物学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微生物基因组;2)环境微生物;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共性与特性;4)多学科交叉;5)人体微生物;6)现代微生物产业。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不被污染且不污染周围环境的技术 二、微生物纯菌种的分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微生物纯菌种的技术: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倒平板和稀释摇管法,最常用且可靠

液体培养基获得纯菌种的方法:稀释不同培养器皿中,95%不长菌,但长出的被认为是纯菌种,不太可靠且很少用。 单细胞分离:在特定显微镜和工具下取得单个细胞,要求细胞个体较大且有特殊工具。

三、微生物保藏技术:不死亡、不污染、不退化 传代培养保藏、冷冻保藏、干燥保藏 四、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1

普通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 投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普通显微镜样品制备 五、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形态:主体为球形、杆状和螺旋状,还有其他不规则形态 大小:一般微米级原核生物,纳米级病毒,极少数肉眼可见

第三章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1、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胞壁组成的差异 特殊细胞壁的细菌:某些分枝杆菌和诺卡氏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一类被称为霉菌酸 (Mycolic acid)的枝链羟基脂质组成,后者被认为与这些细菌感染能力有关。 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加入甾醇类物质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 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含有胆固醇等甾醇,含量为5%-25%。 原生质体、球状体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其细胞膜中一般不含胆固醇,而是含有hopanoid(藿烷类化合物 )。 细胞内含物 硫粒:很多化能自养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的硫化物如H2S,硫代硫酸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微生物储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1) 不同微生物其储藏性内含物不同。例如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只含PHB,大肠杆菌只储藏糖原,但有些光合细菌二者兼有。

2) 微生物合理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调节方式。当环境中缺乏能源而碳源丰富时,细胞内就储藏较多的碳源类内含物,甚至达到细胞干重的50%,如果把这样的细胞移入有氮的培养基时,这些储藏物将被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用于合成反应。

3) 储藏物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避免不适合的pH,渗透压等的危害。例如羟基丁酸分子呈酸性,而当其聚合成聚-β-羟丁酸( PHB)就成为中性脂肪酸了,这样便能维持细胞内中性环境,避免菌体内酸性增高。

4) 储藏物在细菌细胞中大量积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气泡的膜只含蛋白质而无磷脂。二种蛋白质相互交连,形成一个坚硬的结构,可耐受一定的压力。膜的外表面亲水,而内侧绝对疏水,故气泡只能透气而不能透过水和溶质。 细菌芽孢的特点:

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2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 细菌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2)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

(3)荚膜等并非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详见P 57-58)

(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细菌的趋避运动:鞭毛的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taxis)即趋向性的最有效方式。

化学趋避运动或趋化作用(chemotaxis):细菌对某化学物质敏感,通过运动聚集于该物质的高浓度区域或低浓度区域。 光趋避运动或趋光性(phototaxis):有的细菌能区别不同波长的光而集中在一定波长光区内。

趋磁运动或趋磁性(magnetotaxis),趋磁细菌根据磁场方向进行分布。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t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

t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约1mm;t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革兰氏染色阳性(少数阴性);

t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

2、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3、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 立克次氏体:

1)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 a 、专性活细胞寄生物,除五日热(战壕热)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wolhynica)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这是因为它们体内酶系不完全,一些必需的养料需从宿主细胞获得;细胞膜比一般细菌的膜疏松,营养物质较易通过,细胞内物质也容易漏出。这种可透性膜,一方面使它们有可能容易从宿主细胞获得大分子物质,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们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则易死亡)

b、大小介于病毒与一般细菌之间,除伯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burneti)外,均不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球状体:0.2-0.5 mm;杆状体:0.3-0.5 x 0.3-2 mm;)

2)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立克次氏体形成了一种必须从一种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它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天然动物宿主,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有的立克次氏体能引起人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热、

3

Q热等严重疾病,而且立克次氏体大多是人兽共患病原体。对热、干燥、光照、脱水及普通化学试剂的抗性均差,离开宿主仅能存活数小时至数日,但如随节肢动物粪便排出,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其抗性变得相当强。有的可在室温下保持毒力二年左右。 支原体:

1)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细胞形态多变;

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曾被认为是最小的可独立生活的细胞型生物。 3)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 4)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类、牲畜、家禽和作物的病害疾病,如肺炎支原体; 5) 应用活组织细胞培养病毒或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时,常被支原体污染。 衣原体:

1)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具有类似的细胞壁,细胞壁内也含有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等。核糖体也是由30S和50S二个亚基组成。

2)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3 mm,能通过细菌滤器;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衣原体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被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4)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即存在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具有感染性的原体通过胞饮作用进入宿主细胞,被宿主细胞膜包围形成空泡,原体逐渐增大成为始体。始体无感染性,但能在空泡中以二分裂方式反复繁殖,形成大量新的原体,积聚于细胞质内成为各种形状的包涵体(inclusion body),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的原体则感染新的细胞。

5)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少数致病,如沙眼衣原体是人类砂眼的病原体,甚至引起结膜炎、角膜炎、角膜血管翳等临床症状,成为致盲的重要原因。1956年,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现衣原体可用多种细胞培养。

6) 衣原体不耐热,60度10分钟即被灭活,但它不怕低温,冷冻干燥可保藏多年。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敏感。 粘细菌生活史:

1、营养细胞:杆状、柔软、缺乏坚硬的细胞壁,无鞭毛,产生粘液,可在固体表面作“滑行”运动,以分类方式进行繁殖。

2、子实体:营养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彼此向对方移动,在一定位置聚集成团,形成形态各异,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单个子实体中可能含有109个或更多由某些营养细胞转变而成的休眠结构,称为拈孢子(mycospore)。能形成子实体是粘细菌区别于其它原核微生物的最主要标志。而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有足够的养料就不形成子实体,当营养耗尽时,营养细胞群就开始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干燥后,可借助风力、水力等到处传播,遇到适宜的环境又萌发成为营养细胞。 蛭弧菌特性:

1、鞭毛多为偏端单生;

2、生活方式多样:寄生、兼性寄生,极少数腐生。一般认为后者为突变株; 3、可能成为防治有害细菌的一种有力武器。 蓝细菌特性: 1)分布极广;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