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题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李丹丹 概率的简单性质 学时数 2 教学地点 授课班级 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使用的条件;分类用加法原理,分步用乘法原理,单纯这点学生是容易理解的,问题在于怎样合理地进行分类和分步教学中给出的练习均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稍加背景分析 改动过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能力(技能)目标 态度与情感目标 学习目标 设 定 ①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了解学习本章的意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0≤P(A)≤1; ②当事件A与B互斥时, 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P(A∪B)=P(A)+P(B)=1,于是有P(A)=1-P(B). 任务一,理解必然事件的计算原理 任务二,理解对立时间的计算原理 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编写组编 《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编写组编 《数学教师用书》,苏教育出版社。 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编写组编 《数学学习指导用书》,苏教育出版社。 学习任务 描 述 教学资源 准 备
教学情景 创 设
一、提出问题
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1点},C2={出现2点},C3={出现3点},C4={出现4点},C5={出现5点},C6={出现6点},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二 引入新课
2、活动:学生思考或交流,教师提示点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要判断准确. 3、讨论结果:
(1)如果事件C1发生,则一定发生的事件有D1,E,D3,H,反之,如果事件D1,E,D3,H分别成立,能推出事件C1发生的只有D1.
(2)如果事件C2发生或C4发生或C6发生,就意味着事件G发生. (3)如果事件D2与事件H同时发生,就意味着C5事件发生. (4)事件D3与事件F不能同时发生.
(5)事件G与事件H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
三、总结概括:
由此我们得到事件A,B的关系和运算如下:
(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即0≤P(A)≤1.
(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如在掷骰子试验中,E={出现的点数小于7},因此P(E)=1. (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如在掷骰子试验中,F={出现的点数大于6},因此P(F)=0. (4)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A∪B发生的频数等于事件A发生的频数与事件B发生的频数之和,互斥事件的概率等于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即P(A∪B)=P(A)+P(B),这就是概率的加法公式.也称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加法公式. (5)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P(A∪B)=1.所以1=P(A)+P(B),P(B)=1-P(A),P(A)=1-P(B).如在掷骰子试验中,事件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与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互为对立事件,因此P(G)=1-P(H).
四 典型例题: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
件A)的概率是
11,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问: 44(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活动:学生先思考或交流,教师及时指导提示,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
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