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陶瓷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陶瓷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赵虹霖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8期

摘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也是丰富多彩,本文详细介绍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内容、特点、隐喻等概念。近而从符号学、美学、艺术设计学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引入当代陶瓷日用品设计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陶瓷再设计;应用方法 引言

陶瓷发源于中国,“china”即陶瓷的意思。陶瓷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认知,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课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时至今日陶瓷无论在装饰上还是在造型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国陶瓷受到国外陶瓷极大的冲击。因此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陶瓷日用品设计上具有极大的意义。本课题主要源自本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国外陶瓷对中国陶瓷的市场冲击的担忧。

1.传统文化符号简述 1.1传统文化符号概念

本文所说的传统文化符号是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域特色文化,民风,民俗等信息符号。传统文化符号是世界识别中国的品牌符号,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文明的标志。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即在中国艺术领域、文化领域、民俗领域等最具特征性的标志。例如在地域中徽式建筑是皖南地区的代表符号,过年是中国民俗节日中的代表性符号,端午节中的吃粽子、划龙舟等。 1.2传统文化符号特点

在艺术审美符号中,古人有‘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之说,务虚而不务实,重空而不在满,自然而不人为。这种审美习惯是与劳动人民生活方式以及文人审美趣味相结合的,是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凝练。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在民俗文化符号中,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勤俭节约、自足常乐为荣,有着吉祥如意、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福临门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红、五福、喜鹊、鲤鱼等就成为了中国人民美好愿望的文化符号。

1.3传统文化符号的含义

文化符号往往暗示人民的审美意象,生活理想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如有地域特色的陶瓷,例如官、商、汝、哥、定窑;有地域年画;地方印布;等。都成为了民族经典,传统文化的地域符号。

2.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日用陶瓷中的运用的意义 2.1.文化意義

从文化角度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中国陶瓷从造型、色彩、装饰等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和世界完美接轨,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就能够达到品牌的目的,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言而喻,并且在这博大的养分之中达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继承和再设计的新的中国陶瓷面孔。纵观陶瓷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的进化史。 2.2市场意义

从市场角度来说,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浪潮势不可挡,“有计划的废止制”“用毕即弃”的思想也在消费者心里蔓延。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近年来北欧陶瓷、日本陶瓷等成为了国际陶瓷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他们甚至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占据中国陶瓷市场,竟然在国内也引发了所谓的“北欧陶瓷”“日本陶瓷”热。

传统文化符号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考工记中写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也揭示了在陶瓷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天时地气,更重要也应该考虑到材质美和工艺制作美上。 3.1材料及外观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质料因。材料的性能与产品结构是否稳定、造型能否实现具有直接的关系。如陶瓷耐磨,腐蚀性好,易碎。因此不能制作大型家具或摆件。所以陶瓷在制作之前应考虑到作品的大小以及用途、可搭配的材料等。绿色可循环是不变的宗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外观的美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外观的美实际上是就形式而言的。实际上设计的外观就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各种要素的外观例如形态、色彩、肌理等的综合。

形态是造型的第一要素。点、线、面是纯粹的形态,在造型学上称为原理性的基本形态。 黑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是道教文化的精髓。黑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不仅在周易,也在写字、墨分五色等当中。 3.2功能及人机工学

人机功能学和功能主义是人性化设计的科学基石。因为人性化设计首先必须满足对人们生理层次的关怀要求,而这一点必须建立在科学和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研究基础之上,必须建立扎起对真实功能本质的追求之上。 4.结论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中国陶瓷设计师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陶瓷设计师传统文化符号融入陶瓷设计中,制作出适合大众使用的陶瓷作品,中国陶瓷才能再次崛起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 原研哉著 纪江红译 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3] 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4]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作者简介:赵虹霖(1990.1-6),男,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基础形式语言。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