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王亚莉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主动性越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时,我在教学时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特征。通过比较边的长短和图形各自的特点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图形。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再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以游戏的方式创设情境。 我先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手指表示出1—9这几个数字吗 ? 我们一起来玩数字手指游戏”,学生一听玩游戏,集中了注意力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看着我。学生边背诵口诀边用手指演示,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乘法口诀。同时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教师所提出的数学内容应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感兴趣的问题等,设置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作为教师我觉得较好的方法是从课堂教学入手,多联系生活实际来讲数学。 例如: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校园内的几何形体,像校园的柱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跳绳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等,其中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
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这样的数学问题对他们就比较有吸引力,他们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方向和动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时要给学生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课间活动组织学生跳绳、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等,从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提出乘法问题,(学生甲:跳绳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5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乙:玩老鹰抓小鸡每组有8人,2组一共有多少人?)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
2
活动中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从而产生了热爱数学的兴趣。
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我利用学校组织“古诗文朗诵”的活动为情境,以舞台上队伍的排列、摆放的花盆、美丽的彩旗,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除法问题,学生提出的除法问题有多种,(学生甲:有30面彩旗,每组插7面,可以插了几组,还余几面?学生乙:舞台上有23盆鲜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这样鲜明的实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 ,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超市购物”
的情境。使学生在一个个的购物活动中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会有关的计算。再如: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到商店买足球,身上带了100元,每个足球65元,应找回多少钱?学生不会计算,因为一年级第二学期没有学过三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整”的经验,付出100元,假如足球60元,应找回40元,再加上还差5元。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00-60+5=45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