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硫酸酯 B. UDPGA C. 乙酰辅酶A D. PAPS
E. P-450酶系
8、下列是重要的环境致癌物。 谷胱甘肽 乙酰胆碱 葡萄糖醛酸 2—AAF 7,8-二醇
9、最常见的吸收途径有:
A、胃肠吸收、呼吸道和皮肤吸收B、胃肠吸收、呼吸道和静脉注射部位吸收 C、胃肠吸收、静脉注射部位和皮肤吸收D、呼吸道、皮肤和注射部位吸收 E、呼吸道、胃肠道和注射部位吸收
10、随着时间的延长,外来化合物的在体内出现在分布的原因是: A、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B、外来化合物的重吸收过程 C、外来化合物的亲合力D、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E、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特殊转运 11、甲基化反应供给甲基的是:
A、7,8-二氢二醇-9B、甘氨酸C、S-腺嘌呤蛋氨酸 D、GSTE、二醇环氧化物 12、下列 是重要的致癌物。
A、谷胱甘肽B、乙酰胆碱C、葡萄糖醛酸D、AFB1E、7,8-二醇 13、肝肠循环的毒理学意义在于:
A、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外来化合物毒作用的性质 C、外来化合物毒作用持续的时间D、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解毒 E、外来化合物的代谢活化 14、肝肠循环可以影响:
A、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外来化合物毒作用的性质 C、外来化合物毒作用持续的时间D、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解毒 E、外来化合物的代谢活化
15、N-乙酰化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 小肠 B. 肝脏 C. 脾 D. 肺 E. 脑
16、毒物的吸收是指:
A、毒物进入胃肠道B、毒物随血液到达各组织器官
C、毒物从染毒部位进入血循环D、毒物从血循环进入靶细胞 E、静脉注射染毒 17、卫生毒理学试验的染毒途径应尽可能模拟人实际接触途径,外来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吸收途径有:
26
A、胃肠吸收、呼吸道和皮肤吸收B、胃肠吸收、呼吸道和静脉注射部位吸收 C、胃肠吸收、静脉注射部位和皮肤吸收D、呼吸道、皮肤和注射部位吸收 E、呼吸道、胃肠道和注射部位吸收 18、外来化合物的排泄过程是指:
A、外来化合物的解毒过程B、外来化合物的重吸收过程 C、外来化合物的再分布过程D、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E、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19、毒物的分布是指:
A、毒物进入胃肠道B、毒物随血液到达各组织器官
C、毒物从染毒部位进入血循环D、毒物从血循环进入靶细胞 E、静脉注射染毒
20、关于消除半减期,下列说法那项正确: A、在一级消除动力学中,受血毒物浓度的影响 B、在一级消除动力学中,受染毒途径的影响 C、是表示毒物消除速度的参数
D、指体内消除毒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E、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A2
1、下列不属于还原反应的类型是: A. 酯裂解
B. 硝基和偶氮还原 C. 醌还原 D. 脱卤反应 E. 水解反应
2、下面哪一个不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 A. 肝脏 B. 脾脏 C. 小肠 D. 肾脏 E. 皮肤
3、下列不属于P-450催化的反应类型为: A. 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羟化 B. 羟基还原 C. 双健的环氧化
D. 杂原子氧化和N-羟化 E. 水解反应
4、有关弱有机酸经消化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弱有机酸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 B. 在胃中PH极低(PH=1),弱有机酸以未解离形式存在。 C. 在胃中有机酸脂水分配系数低,易吸收。
D. 服用小苏打(NaHCO3)可以阻断弱有机酸在胃内的吸收。 E. 弱有机酸在小肠有部分吸收,因小肠有较大表面积。 判断题:
1. Ⅱ相反应包括羟基还原、含硫基还原等。
27
2. 化学毒经过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称为代谢活化。
3. 脂水分配系数是物质在脂相中和水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之比值。
第四章 毒性机制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