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 大地构造比较分析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地质学报》2006年10月第80卷第10期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邓平、肖蔡薇、牛宝贵、王军撰写的文章《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分析》一文,值得一读。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该文内容提要
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区别十分明显。
世界主要为海相,特别是中新生代海相含油气层系,一般经历了单旋回的演化过程;中国主要为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层系,经历了多旋回的演化过程。 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多位于南(冈瓦纳)、北(劳亚)两大陆本部或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被大洋围绕,形成洋环陆古构造-古地理景观,各时代海相沉积发育良好,构造动力体系单一,地质构造比较简单。而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则属于南(冈瓦纳)、北(劳亚)两个巨型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它是由众多微陆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古构造-古地理环境为洋含陆,即微陆块散布在浩瀚的海洋之中;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叠加、复合,使东亚成为全球构造域复杂的地区。因此,在中国,只有在构造相对稳定、又被中新生代沉积覆盖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多旋回叠合盆地,海相油气层才得以保存,在海相地层直接暴露于地表的地区,至今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该文前言
⑴、中国油气资源分析基本思路
国家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资源和能源需求急剧增长,寻找新的能源和资源基地成为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三个不同的层次。本文将从大地构造研究出发,从战略角度,分析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国内外含油气区地质条件,特别是大地构造条件的对比中,分析中国的油气资源;把中国油气资源放在全球构造和全球油气资源的平台上进行分析、对比。
⑵、中国油气地质主要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大规模普查勘探,中国地质学家已经获得如下基本认识:松辽、渤海湾、南海北部陆缘、东海陆架等大型裂谷和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莺
1
歌海、万安等大型拉分盆地,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以及柴达木等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以及南海南部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含油气区。造山带中的小型盆地群中只有少数盆地有小油气田,大部尚未发现工业油气藏。
⑶、中国含油气区的特征
中国大陆现今的油气田,主要分布于晚华力西旋回以来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中。陆相生油、陆相盆地可以形成大油气田,是中国油气地质的突出特征。
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沉积中的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相对稳定、又被中新生代沉积覆盖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中,含油气层系时代较老,埋藏较深。在海相地层直接暴露于地表的地方,如滇、黔、湘、鄂、桂、赣北、苏南、皖南、浙西海相沉积分布区,至今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油气田。
中国新生代海相油气田主要分布于东部海域,特别是男孩和东海地区。 中国大陆地区的多旋回演化使多期次生储油、多类型的油气藏、多旋回生、储、盖组合形成多旋回的含油气系统,成为中国含油气区的又一重要特征。
⑷、中国与世界含油气区的区别
中国的含油气区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比较,其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含油气区主要为中新生代海相含油气层系,而中国则主要为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层系;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地质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经历了单旋回演化过程,而中国则比较复杂,经历了多旋回的演化过程;中国有松辽、渤海湾、塔里木等大型含油气区,但是却没有像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墨西哥湾那样的巨型含油气区。
这是为什么?这完全是由中国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大地构造条件所决定的。
现在就让我们把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进行比较分析。
该文正文
一、大地构造位置不同
准确认识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是正确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一把钥匙,也是正确认识中国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的一把钥匙。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这里是现今全球板块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带;而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如波斯湾、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北非、北美、欧洲北海、墨西哥湾等,大多位于板块内部或其被动边缘,构造运动相对微弱(图1,略)。
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活动程度不同,现今之地貌也显著不同。中国所在的欧亚板块东南部,由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因而形成一个多山的地貌和独具特色的盆地、山脉体系,含油气区大多位于大型盆地之中;而相
2
邻的西西伯利亚、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东西伯利亚等含油气区,由于位于大陆板块腹地或其被动边缘,因而多是辽阔的平原、低地(图2、3,略)。 在地质历史上,世界主要含油气区,一般位于南(冈瓦纳)、北(劳亚)大陆本部或其被动边缘,如波斯湾和北非含油气区位于冈瓦纳大陆北部被动边缘,伏尔加-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含油气区位于劳亚大陆本部。而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在地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大陆,而是位于冈瓦纳与西伯利亚(以及后来的劳亚)两个巨型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古生代阶段,其主体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于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中生代阶段,它位于特提斯之北,属于劳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图4,略)(任纪舜,1993;任纪舜等,1999)。“转换域”、“大陆边缘”这一大地构造位置,使中国大陆无论是在古生代还是在中新生代,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
二、地质结构之巨大差异——单一大陆与复合大陆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并不是以巨型前寒武纪克拉通为主体(如北美大陆以北美克拉通为主体,欧洲大陆以东欧克拉通为主体)而形成的单一大陆(Single Continent),而是由中朝、扬子、塔里木3个小克拉通、50多个微陆块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Composite Continent)。这些微陆块按构造属性可分为亲西伯利亚、亲冈瓦纳和古中华3个陆块群(图4,略)(任纪舜,1993;任纪舜等,1999)。
世界其它大陆是结构简单的大陆。北美大陆就是一个典型,其主体北美克拉通(北美地台)规模十分巨大,具有坚稳的太古宙-元古宙基底和近于水平产状的沉积盖层,构造性质稳定,结构简单。而中朝、扬子、塔里木则是个体小、稳定性差的小克拉通,故称准地台。其中,中朝是最大的一个,也只有东欧克拉通的1/4,北美克拉通的1/12;扬子只有东欧的1/7,北美的1/20。基底活化、盖层变形均十分强烈,具有高度的构造活动性(任纪舜等,1999)。在哈因和列昂诺夫主编的实皆大地构造图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地质结构十分复杂,而其它大陆则比较简单
三、古地理古构造环境比较——洋环陆和洋含陆
世界其它大陆一般都是克拉通规模巨大,造山带相对较小,克拉通构成大陆的主体,造山带位于其边缘。而东亚大陆则相反,克拉通小,造山带巨大,大陆的主体是造山带,小克拉通被包容在巨型造山带之中(任纪舜,1991)。 以北美大陆为例,北美克拉通东西宽达4000公里或更多,南北长6000公里,面积2亿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北美大陆总面积的80%。北美西侧是科迪勒拉巨型造山带,宽达1000公里,但是也仅为北美克拉通宽度的1/4;东侧为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宽约600公里,仅为克拉通的1/6~1/7。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情况完全相反。横贯东亚的古亚洲造山系和特提斯造山系都是结构十分复杂的巨型造山系,其宽度约在1000公里以上。中朝克拉通最宽处才1000公里,塔里木克拉通最宽处仅550公里,其规模都远远小于其南北两侧的造山带。如果设想将这些造山带原有的海洋复原,那么人们立刻就会意识到,中朝、扬子、塔里木只不过是浩瀚海洋中的几块海底高原。这就是说,北美大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陆,而中国的几个小克拉通则是散布在浩瀚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