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 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骨痹”诊断标准。

(1)初起多见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膝关节僵硬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1)多有急性创伤、手术史,或有慢性炎症、长期制动史。

(2)膝关节僵硬、不灵活,屈伸功能受限,影响步行、下蹲等日常活动功能。 (3)与健侧相比,膝关节活动度下降。屈曲受限者,为伸直型僵硬;伸直受限者,为屈曲型僵硬;屈曲及伸直受限者为混合型僵硬。

(4)可伴有膝关节疼痛、肿胀、步态异常、周围肌肉肌力下降等功能障碍。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以身体功能与结构水平的障碍为主,临床以疼痛、肿胀、活动困难为主要表现。此期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疼痛,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瘀血,伤处肌肉痉挛。

2.缓解期

以活动水平障碍为主,临床上虽然疼痛及活动困难依然存在,但主要的功能障碍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为更突出的表现。此期患者疼痛、肿胀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范围可能会有一定改善,但坐起、行走、上下楼梯、下蹲等日常活动功能障碍明显,同时患肢肌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可能伴有肌肉萎缩。

3.恢复期

此期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较前期明显改善,患肢肌力恢复至损伤前的水平,内、外固

定可能已经去除,但是参与日常生活较为复杂的运动时仍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指定的任务。

(三)证候诊断

1.瘀血阻滞证: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

2.阳虚寒凝证:肢体关节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3.肾虚髓亏证: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伴有头晕,耳鸣,耳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治疗方法

根据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特点、进展过程及病情轻重,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 (一)手法治疗

1.急性期:患者仰卧位,在膝关节周围行轻柔的向心性推揉;以轻柔的按揉法和弹拨法交替施于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髀关、伏兔、血海、承山等穴(注意避免引起膝关节的活动),时间10 分钟。

2.缓解期:治疗前给膝关节局部进行20分钟的热疗,可以选择微波、短波、磁震热、红外、中药熏蒸等方法中的一种;治疗后冰敷15分钟。

(1)仰卧位,先以滚法施于大腿股四头肌部;按揉和提拿髌骨5~10 次;按揉内外膝眼、鹤顶、阳陵泉、梁丘等穴;

(2)坐位,屈膝90°或能达到的最大角度拔伸膝关节30~60秒;对膝关节功能运动受限的方向采用前后或/和后前滑动等方式5~10 次;膝关节伸屈肌最大收缩5~10 次 ;伸直受限者仰卧位伸膝(屈曲受限者俯卧位屈膝关节),于最大限度时停留10~30秒;

(3)俯卧位,以滚法施于腘窝与小腿后侧,按揉和弹拨委中、承山穴; (4)仰卧位,滚法或按揉放松股四头肌及膝周软组织;在患者忍受范围内进行屈膝摇法,配合膝关节的伸屈、内外旋等被动活动。

(二)运动疗法 1.急性期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臀中肌训练、踝泵训练、直腿抬高训练,20次/组,3~5组/天。以患者耐受为度。

2.缓解期

(1)肌力训练:包括膝关节和下肢其他关节活动肌群的肌力训练,每组10次,每天3组。

(2)步行训练:可在平地或跑步机平台上进行缓慢的步行训练,每次10~20分钟。 (3)下蹲训练:将治疗带缠绕在患者胫骨近端,并将治疗带另一端固定。患者尽可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